这次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要求以“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给出的提示语也很鲜明,比如去了很想去的“极地冰川、热带沙漠、艰险的边境、山里的村庄,或者外星球......”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估计他们写不好,首先是省略号前的那几个地方限制了思维,省略号不起作用,不知道还可以写其它地方。不是我夸张,现在的学生真会如此。其次是脑子里空空如也,即使选定了要写的地方,也缺乏观察,没有内容,空洞苍白。
巡场一周的结果不出所料,甚至情况比我预料的还差。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写哪里,没有层次没有逻辑,更缺乏具体可观的环境描述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可谓眼里无物,心中无感,笔下无力。
这样的现状在平时的作文里也是随处可见,那种这个年纪该有的真诚灵动和文采飞扬全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空洞的叙述和干巴无味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就像面对一群程序紊乱的机器人,吐出的语言则让人想起了电脑的乱码现象,句不成句,章难成章。
也许我接触的学生基础过于薄弱,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学生。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义务教育阶段老师们的煎熬,当然现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悲哀。
学生们为何会成了这样?本该装入山川秀丽景色、江河澎湃气势以及历史人文精彩的大脑,为何只有人类初始状态的本能感知。言谈间充斥着“我很困所以上课要睡觉。他骂我,我怎能不还嘴?上课吃东西怎么了?我饿嘛!”这类句子,纯真质朴不见了,热情良善失踪了,活力憧憬没影了。
没有追求理想的激情,缺乏基本的常识礼仪,看不到吃苦耐劳的坚韧,见不到谦让虚心的品德,在他们眼里,奇装异服是时尚,举止轻浮是正常。在他们心里,认真踏实是异类,顽劣浅薄是洒脱。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内心世界的荒芜。就像不长庄稼的田地必长野草一样,他们缺乏最基础的引导和营养,所以至今仍然大脑空白而不自知,心灵空虚而习以为常。
十几岁的年龄了,仪表堂堂的表象掩盖不住语言的幼稚和浅陋,鲜花一般灿烂的容颜遮蔽不了精神世界的空洞和匮乏,这是教育的悲凉现状,也是未来世界的梦魇和恐怖。
感动于他们对老师的声声问好,却也感慨于他们思维的苍白与枯寂。动容于他们明眸皓齿的靓丽,却也悲叹于他们内心的迟滞与单调。
是谁让他们成了现在的样子?是谁没有让孩子天性中的浪漫灵性充分发展?是谁压抑了他们本该茁壮成长的敏捷与真淳?又是谁限制了他们思维的成长和认知的延伸?
一篇考场作文,反映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低下,它折射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力量的缺失,他们的不幸或许今后可以慢慢扭转,但过程肯定是艰难的,煎熬的,而又无奈的,不可避免的。
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陪伴与支持,唤醒与激励,而最重要的,还是他们自己的重视和努力了。
加油吧,孩子们!
打卡第17天,第1篇,共17天19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