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诊断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诊断分析

作者: 朱迪娜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3:58 被阅读0次

    原创 王凌云  物理学习研究  4月16日

    看提升自己,转帮助朋友

    秋日的私语

    Richard Clayderman - 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精选

    题目:(人教版教材必修一P57 B组第2题)

        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司机从发现前方异常情况到紧急刹车,汽车仍将前进一段距离才能停下。要保持安全,这段距离内不能有车辆或行人,因此把它称为安全距离。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这段时间内汽车仍保持原速)。晴天汽车在干燥的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时,得到的安全距离为120m。设雨天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为晴天的3/5,若要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一、问题描述

        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除计算出错外,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1:格式书写不规范

        基本分析比较顺畅,但格式书写不规范,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认为t=1s,在后面的公式中就省去t。

    问题2:理解错误

          有些学生能够认识到汽车经历了两个运动过程,但是在处理的时候有些简单化,认为两次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前进的位移仍为30m,刹车过程中前进的位移仍为90m。

    问题3:过程分析不清,概念不明确

          有些学生没有分析清楚汽车的运动过程,误认为汽车刹车过程的位移就是120m。有的学生是忽略了题目给的条件,没有仔细分析,看到120m就简单的认为这就是汽车减速的位移大小,没有和反应时间联系起来。也有的学生对于反应时间的概念没有很好的理解,不能意识到这段时间内汽车依旧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依旧在向前运动,安全距离不仅仅是匀减速过程的位移。

    问题4:时间处理不好

          有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没有认真分析问题已知的信息,认为汽车在1s内减速停下,这1s内的位移大小是120m。

          还有的学生把两个过程的时间弄混了,反应时间与减速时间都写成了t,在后面计算式没有多想对应的含义,直接都带入了1s。不规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二、因果解释

    1.分析问题不规范

        在刚开始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教师会要求学生按步骤分析物理问题,嘱咐学生不要着急,要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基本处理过程:

    (1)画图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在图中标明相应的运动过程、已知量、待求的物理量;

    (2)分析已知、未知之间的关系,确定应用的大致规律;

    (3)判断需要列一个方程还是多个方程;

    (4)列出方程,并求解分析;

    (5)对结果进行讨论。

          初学时,学生按照相应的步骤方法规范的处理问题,对要处理的物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不能少读条件,不能看错条件,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但自觉自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需要一定量反复、出错纠错才能养成较为良好的习惯。

    如果学生初学时,只是带着套公式的想法去处理物理问题,内心不重视基本方法的应用,随意、不认真读题,分析不到位,有疏漏,就会出现问题,导致错误。并且常常会问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什么要推导”、“为什么不能这么写”、“为什么要画图”、“为什么不能写设x、y”、“为什么非要写公式”等,随意与凑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态度与学习成果可见一斑。

    不仅在初学运动学时处理问题要规范,利用动力学、动能关系、守恒关系等方法处理物理问题时,如果不规范、较随意,依旧很容易出错,养成良好的认真读题规范分析的习惯,是百利无一害的,是终身受益的。

    不过有时候提醒学生一下,让学生重新读读题,看看物理量的含义,或再看看自己列的式子,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订正的。

    2.不熟悉物理图景

    与之前接触的单一过程不同,本题涉及多个运动过程,不能直接套用公式,需要学生对物理过程进行清晰的分析。有的学生对于相应的物理现象没有清晰的认识,没见过、没有深入思考、或是不理解,自然无法正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物理场景,在处理起来很容易出错。例如照片中拍下石子下落的痕迹、汽车刹车要核算刹车时间、反应时间、物体在倾斜传送带上边打滑边向上运动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过程,因为很少见、很少关注,自然很容易迷茫,出错也就在所难免了。

    关于反应时间,后面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还会再次接触,同学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在这段反应时间内物体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多次接触,学生会逐渐提高对反应时间的认识。

    3.书写不规范,区分物理量的意识不明确

    书写不规范也是导致错误的一个原因。没有按部就班的列出基本关系式,没有用不同的下标区分同一性质的物理量,导致在运算过程中忽略了差别,带错数据,用相同的数据处理问题,自然导致了错误。

    或者在开始的时候还能区分几个不同阶段的时间或位移,做到后面忘记了,或是情急之下就忽略了,把相似的物理量用混,代数时检查对照的意识不够,最终导致出错。

    三、拓展整合与学习建议

    1.要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初学者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练习、一定的试错、一定的反复。学生的水平有限,心智程度、行为习惯都有很多不同,要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做错做对都是正常的。教师不能奢求学生都能一次做好、次次做好,也不能奢求学生不犯错误。更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缩减对学生的训练,包办替代。这样做的话只能让问题更加棘手、更加难以处理。

    2.坚持规范化处理,做好板演

    在基本分析过程、书写格式上,还需要师生达成共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方法,掌握了正确的流程,能够正确表示不同阶段的物理量、能够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后面处理多个对象多个过程的问题、受力分析、分析牛顿定律等问题的时候,同样会享受到相应的便捷,否则依旧会陷入之前的泥潭。

    教师利用板书板演、让学生板书板演的机会,多次强调,形成深刻印象,引导学生从模仿到自觉。

    教师总结一些方便记忆运用的口诀,例如“画出过程找状态”“svat”“等量关系列方程”,帮助学生按步骤按流程分析问题,减少因为没有认真读题、没有规范书写而导致的错误。

    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错误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必要性,利用适当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画图分析的必要性与便利性。有了认同感,再按照要求格式分析解决问题就顺畅了。

    3.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情景,让学生多观察、多体会、多思考

    学生没有见过、摸过、用过传感器,总会觉得它很神奇、很神秘,如果见过、用过,熟悉了,自然就觉得平平常常、没什么神秘的。物理过程也是这样。

    学生在面临有些难度的新问题时,受能力限制,总会有所不适。能一次性完整分析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景,把陌生变得熟悉,把抽象变得形象,把死板过程变得鲜活,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重视学生第一遍思考过程的形成。

    平时训练的时候,注意好题目的难度与设问方式,利用恰当的问题(涉及两个运动物体,或相邻的两段运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规范分析问题,利用文字、方程、过程简图、图像等多角度描述物理过程、综合看待物理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对应的分析方法。

    对于反应时间,可能有些学生不好理解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运动情况,如果能够设计合适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人和机器的反应时间内,汽车依旧是向前匀速运动的,可能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4.利用反馈,做好强化

    例题也讲了,作业也讲了,错误也讲了,那么学生会了没有呢,这就需要反馈。让学生再看自己曾经做过的题、错了的题时,学生很清楚自己做过这道题,学生甚至还记得自己当时怎么错的、这道题应该怎么做、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标答的内容是什么……

    检查学生是不是真的会了,可以用原题,适当做一些修改更好。更换条件、更换问法、更换已知与未知、更换情景、增加一点新内容,让学生有一些新意,不是照搬原来的过程。再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写一写、讲一讲,看看是否有沟沟坎坎,如果依旧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是不理解题目意思,还是其他意外失误。

    拓展1:汽车在干燥的路面上以30m/s的速度行驶时,司机发现前方100m处有事故,需要紧急停车。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允许的最长反应时间(从司机发现事故到汽车开始减速的时间)。

    拓展2:从司机发现事故到汽车开始减速的时间被称为反应时间,某司机的正常反应时间为0.6s。晚上的照明情况不好,司机的观察范围有限。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时,因前方60m处有突发事件要停车,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请判断司机能否安全停下,若能停下,请画出全程的v-t图像,若不能安全停下,请给出适当建议。

    拓展3:从司机发现事故到汽车开始减速的时间被称为反应时间,某司机的的反应时间为1.0s。在某次驾驶过程中,司机发现前方60m处有突发事件需要停车,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为了安全,允许的最大车速是多少。

    总之,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做好铺垫和引导,逐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规律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诊断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sn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