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32期李丰敏分享第589天,2022年8月6《品行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本周咨询咨询 约 1练次,做咨询师 1 次 ,总次 57次,咨询师总次数15次。
一,什么是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十八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和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内外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
二,品行障碍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易反复、持续出现,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适应社会环境困难,并非由于其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所引起,还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品行障碍问题多种多样,程度不一,轻则反社会,重则违法犯罪,且常常几种不良的品行问题,会在一个儿童身上同时存在,主要包括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对立违抗性行为。其临床表现为:
1、反社会行为:
(1)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因素使之可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常采用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
(2)外逃:指的是未成年的儿童离家出走,在外游荡不归。外逃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些刚刚学步的儿童,就常常喜欢一个人离开妈妈,藏起来,有些学龄前的儿童,随着对外界好奇心的增长,常常喜欢一个人跑开独自活动。年龄较大的儿童,有时也会出现外逃行为,这常常是由于在家里或学校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到青少年期以后,儿童外逃的原因和手段更为复杂,为了冒险、自暴自弃、认为流浪生活比家离自由、恋爱与性问题、对家庭歧视和虐待的反抗、不良影视榜样和坏人的引诱等等都会使他们多次出走,四处流浪。
(3)偷窃:是一种品行障碍,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动机不完全相同。幼儿出现“偷窃”是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发育尚未成熟的缘故。年长儿童偷窃行为可能是在占有欲望的支配下发生的,也可能是受到挫折后的一种发泄或报复行为。常以偷自己家中的钱和物为开始,一旦成功,便会强化偷窃的动机和行为并使这种行为逐渐发展,走向犯罪的道路。
(4)纵火:是一类不太多见的品行障碍,儿童的纵火行为可能出于好奇心、恶作剧或在受到挫折、批评后发生的,纵火动机是消除过分强烈的焦虑、愤恨的情绪,此时如未能及时纠正,则会愈演愈烈,儿童会将纵火视为一种寻求精神上刺激与满足的方式,出现多次的纵火行为,甚至造成严重的火灾,这类行为常常会发展成违法行为。
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3、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偷窃、逃学、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破坏公共设施,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三,品行障碍的治疗:
①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相互支持,帮助家庭成员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人际问题;
②帮助父母学会如何与子女进行交流,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③指导家长如何进行行为矫正,使家长能够用适当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④减少家庭内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为。以上均需要家长的很好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