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是我喜欢的女作家之一。
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1911年7月17日在北京出生,她出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路走来,她一直是最好的状态,不紧不慢,不慌不忙。
钱锺书是这样说她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极 喜欢看书,在她小时候,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那一个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个星期白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50868/beac2c35efb224d4.png)
在1932年因东吴大学停课,21岁的她北上清华当借读生,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一生挚爱的人——钱锺书。
自从那次在古月堂一见,他俩便一见钟情 ,然后便开始携手一生。
在他俩初见时,钱锺书的第一句话说:“我没有订婚。”杨绛说:“我没有男朋友。”
后来钱锺书要去英国留学,杨绛陪同,还称:“既然无缘公费出国,那我就与锺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以省些生活费。”
杨绛从 小就是家里的“四小姐”衣食无忧,也没有错过粗活,没吃过一点苦,为了与钱锺书在一起,可谓是把没吃过的苦都吃过了一遍。
在异国他乡,为了照顾钱锺书的口味,杨绛学会了做菜。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50868/45477d73b165600d.png)
有一次,杨绛要做虾给钱锺书吃,假装内行要剪去虾的须子和脚。杨绛一剪,虾疼得直抽搐,她吓得丢下剪子和虾,对钱钟书说以后不吃虾了。
钱钟书说:“虾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我来剪。”
1937年,在英国女儿钱瑗出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1938年,杨绛与钱锺书带着女儿回国,来到上海避难,而钱锺书要去昆明当教师,她只能一个人带着女儿,还有在钱家与杨家两边跑。
她为了生计,做过很多工作:大学教授,中学校长,高三英语老师,还为大户人家的小姐做过补习,喜剧、散文、短篇小说的作者等等。
后来,钱锺书来到上海,杨绛陪着钱锺书创作《围城》,《围城》写了两年时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50868/a84e83059b6fb95e.png)
在1947年,《围城》出版的时候,引起学术界的轰动,钱钟书在序言里毫不吝惜地夸赞自己的夫人:
“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多年以后,《围城》被拍成电视剧,片头那段著名的旁白: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便是杨绛所写。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极其辛苦。
三年后,爱女去世,仅一年后,丈夫也离世了。只剩下杨绛一人,她将钱锺书的手稿都整理起来,收好。
2001年,杨绛把自己和先生毕生的稿费,捐给母校清华,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于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仰。”
“我们三人就此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50868/7d04ec2cf8b6e590.png)
2003年,《我们仨》出版,书中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一时间,感动了无数读者。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离开了我们。
杨绛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愿我们都能像杨绛先生一样,在简朴的生活中,拥有高贵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