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欣赏四年级孩子们上传给我的配音作业(作品)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作品的主题大都积极向上且趋向宏观,充满正能量,从关注自我逐渐转换到关注社会世界,从重视娱乐感受逐渐转换到重视人文体验,从浅到深,由窄到宽,从表征到意义,我正一点点感受到孩子们思想上的悄然变化……课堂上没让我察觉到的“素养”,作品很好地传达了。此刻,我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大约从上学期,这种变化便隐约发生了,平时的特色作业(作品)或多或少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实际上,作为老师,我从未对孩子们的英文配音做过主题上的具体限定,都是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不确定的“惊喜”发生吧……
鉴于以上思考,我提炼出了几个隐性“教育元素”:
1.创意(特色)作业还是有必要让儿童做。在儿童跳出书本,创造性地去完成“作品”时,有意义的探索学习便发生了。
2.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孩子,无限地相信阅读的力量。因为如果没有大量持续的阅读作铺垫,儿童就缺乏一定的语言积累,所以即使遇到了自己喜欢的配音作品,也无法顺利表达,从而产生畏难心理,长期以往,创造力思维力发展都将受到限制。
3.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有一颗敏锐的“教育心”,善于捕捉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然后将之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最近我喜欢上了一个词:文化育人。领着孩子们从学习知识迈向文化体验,是不是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