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森(东乡玉)
传说中的“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王、灶君菩萨等。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迷信于灶王爷的习俗,人们将灶王的神像贴在家中灶台上方的墙上,其下钉一专奉木板,板上置香炉和供品,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祷告,把他视为掌管一家祸福之主。灶神的资格,在民间传说的诸神中当算是很老的。据说早在夏代就已有了,至春秋战国时期,即正式被民间信奉为主管家庭和乐平安的五神(灶神、门神、井神、厕神、床神)之一。

关于灶神的身份,可谓众说不一。传说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达生》中说:“灶有髻。”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也有人说,灶神是一个专察民间善恶美丑不平事的老妇人。至我国汉代以后,传说中又出现了男灶神。有的说他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的说他是神农氏的“火官”;还有说他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而流传较广、更具代表性的灶神则是名唤张单的灶王爷。但民间实际所供奉的灶神形象则是一对老夫妇,人称灶王爷、灶王奶奶。这是因为吃、住是人们一生中的大事,大家为了祈求人间的平安,便从中做媒,将“赤衣美女”或老妇人下嫁给了男灶神。此后,他们并肩而坐、忠于职守。女灶神专管人间的住所,男灶神掌管人间的饮食,在共享人间香火的同时,据说也为民间不断带来好运。

中国古代,无论贫富贵贱都要祭拜灶神。认为,灶王“受一家香火,主一家平安,察一户美丑,奏一户功过”。凡被其举告的,大错要减寿三百日,小错则折寿一百天,使得人间对他们既惹不起,又躲不起。因此,为了让上苍对人间始终有个好的印象,相互之间即使有些积怨与弊端,也尽量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就面对灶王说开。平时不仅在灶王爷面前倍加小心,还要经常供奉以上好的祭品,其目的是求上苍多降福祉于人间。每年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因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庭述职的日子,所以更要大肆的祭拜灶神。家家户户多点香火,供上糖瓜儿、美酒、纸马等,并在其牌位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条幅,然后进行祷告祭拜,谓之“祭灶”或“送灶”。当日,有的人家自以为一年中对灶王爷不薄,在灶神上天庭前兴许还跟他说个俏皮话。什么“灶王爷吃糖瓜儿——稳拿”,“灶王爷高升——离板儿了”……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想哄着灶王爷开心。灶王爷吃了又黏又甜的糖瓜儿,喝足了美酒,骑上纸马,在晕晕乎乎、懒得张嘴的状态下向玉帝述职时,也就多言人间的好,少谈人间的过了。而“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这句古话也在此得到了应验。

送走灶神以后,还须迎接灶神回家,民间谓之“迎灶”或“请灶王”。相传灶王爷回到天庭述职后,也须带着灶王奶奶走亲访友呆上一段时日,但按规定则必须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前重返人间值守。因此,民间还要家家举行非常郑重的迎接仪式,摆好饺子、果品,烧香祭拜。这时头脑已十分清醒的灶神,若看到谁家接灶不认真,他会很不高兴,转而又会偷跑到玉帝那里打小报告。

然而,古时是否有灶神的存在,不过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罢了。说到底,这无非是封建统治者利用人们对灶神的信奉,而对百姓进行束缚的一种手段。但以迷信色彩对人间一些人的自我言行进行约束,使众人能够在日常自觉意识中多多行善积德,少做伤天害理之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相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普及和文明的进步,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将会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而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薛玉森,男,笔名阿雪、东乡玉,1957年生于天津市静海县(区)。做过农民,放过牲畜,出过河工,当过村官。1979年高考出炉,1981年正式参加工作。先有中专证书,后自修至大学文凭。三十六年一直服务于基层,先后在三个乡、镇就职。曾任公社生产助理、公社党委宣传干事、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乡党委宣传委员、乡长助理、副乡长、副镇长、政府顾问等职。自幼爱好爬格与涂鸦,初有零星条、块文稿偶尔面世,自1984年始渐有起色,陆续有散文、诗歌、小说、寓言、杂谈等见诸报端,也曾有漫画作品点缀一二,尤以民间故事与幽默笑话见长。已在《天津日报》、《天津农民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北京晚报》,《静海文汇》,《中国漫画》,吉林《婚育漫画报》、《幽默与笑话》,以及《静海作家网》,《海河网》等发表各类作品400余篇。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文集《九月的记忆》,主编《风雨同舟·静海政协六十五年》(待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