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屏的《感谢贫穷》是高分考入北大的一位贫家女孩王心仪的学生作文。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没有时间真正关注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和事。许多人因此患上了一种阅读的通病——一秒钟泪流满面,三秒钟过目即忘。不知道在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还有几人记得这个女孩和她的作文。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作文考试的题目是“感谢 ”,很多同学写的是感谢老师、感谢父母、感谢朋友。多年的作文考试磨练了我的心智,培养出我对高分作文套路的敏锐嗅觉——这样的题目一定要写虚无飘渺的精神上的东西,不能写具象的人和事,否则就太笨重了难以升华。我在题目里填的是“挫折”,写的内容、格式与王心仪的差不多,然后拿了满分。
与我在应试作文里的投机取巧不同,我相信王心仪写这样的文章是发自内心对自身境遇的感恩。
▲截选至王心仪的作文《感谢贫穷》可惜这样的感恩所暗含的逻辑并不通顺。她似乎以为如果没有贫穷,她就无法领悟到拥抱自然的快乐与满足,就会失去对教育与知识的追求,会缺少希望与气量。产生这样的偏见,是因为她没有富裕过,不知道富人的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方式体验自然、获得教育、而且生活里天然充满希望和气量。她通过苦难领悟到的这些生活真谛,富人的孩子不需要磨难就拥有了。
也许是因为文章里暗含的认知偏差,这份对贫穷令人意外的感情,虽然在意料之中感动了大多数人,却也无意之间冒犯了一部分人的认知。贫穷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会一视同仁地对受者进行吞噬、掠夺、辗压。大多数人不堪这种高强度的打击,无可奈何地变得消沉、堕落,他们永远不会想“感谢”贫穷,只有满心的愤恨和诅咒。少数逃出生天的人,并不是倚仗贫穷的馈赠,而是依靠自己的坚韧才换来侥幸说一声“感谢”的机会 。
然而,再怎么感谢,贫穷就是贫穷、苦难就是苦难、敌人就是敌人。无怪乎那么多人气急败坏地急于纠正:“孩子,你要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自己的坚强不屈啊!”
不过,我也不认为王心仪最该感谢的是自己。一个孩子对贫穷能做到坦然接受、泰然处之,固然是非常可贵的觉悟,更是难得的处世智慧。但是,能赋予她这种觉悟和智慧的,我想还是三观端正的家庭教育。在《感谢贫穷》里,王心仪大篇幅描述了温馨有爱的家庭生活场景:一家人努力劳作供养老人、母亲省吃俭用维持生活、母亲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三人一起在黑夜里向着家里的方向行走……
我们在新闻里了解到的许多贫困家庭是另一种面目——父亲赴外地打工、母亲不堪贫困逃离家庭、孩子留守农村无人看管、老人失去照顾病死家中……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大概率会终生沉沦于贫困中,而我们也无法苛责他们不求上进。所以,一个背负着两个病人、收入微薄、基本生活保障岌岌可危的家庭之所以能维持团结奋进的氛围,父母对困境坦然而积极的心态功不可没。王心仪必是继承了父母的精神,才有今天这样阳光、积极的笑容。
要说感谢,也许王心仪更应该感谢的是父母。与其写一篇《感谢贫穷》这样的文章,也许更值得《感谢父母》。我希望这样的文章不会因为过于朴实而被教育工作者判定为立意不高,然后输给《感谢挫折》、《感谢贫穷》这样言不由衷的高分模范作文。
或许,王心仪所说的“感谢贫穷”只是一种“战略上藐视”的说法。情感应该类似于影视剧里正派在大仇得报后对反派说的那一句“感谢你让我变得更强大,今天才能打败你!”这是一句逆袭成功后才有机会说的胜利宣言。
只是,在我看来,现在说这样的“感谢”也为时过早了。
▲截选至王心仪的作文《感谢贫穷》贫穷对人的掠夺,确实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
之前有人讨论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话题,讲到有个贫困家庭出身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好不容易进入了知名企业实习,却因为在散会时顺走了留在桌上的香烟而被认为爱贪小便宜从而失去转正的机会。企业没有错,它需要大气的员工;毕业生没有错,他只是想为省吃俭用的父亲带去一包烟。错的是贫穷,但没有人能够惩罚贫穷。贫穷带来的伤害之深,在于它给你闯的祸都得你自己担着,更在于它让你视野狭窄、自尊受挫,而这些心理上的折磨,将一辈子与你如影随行。
考上大学,远不能说摆脱贫穷了。哪怕是已经进入社会,甚至功成名就了,也不见得就逃离了贫穷的魔爪。我们听过很多凤凰男为了扶持贫困的原生家庭而牺牲妻儿的故事、知道电视剧《欢乐颂》里为了补贴贫困家庭而不断牺牲自我的樊胜美、看过穷人的孩子因为性格缺陷而失去更好的工作机会、放弃更优秀的伴侣、无法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这些悲剧都成了唾手可得的市井谈资,而那些真正事业家庭双丰收的寒门龙凤,只是新闻里凤毛麟角的传奇。
当然,我希望王心仪将来可以成为传奇中的一员。到那时,再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说“感谢贫穷”也许会更加坚实有力。
祝福这个聪明的姑娘,不能杀死你的,终将令你变得更强大。
另外,希望宣传《感谢贫穷》的人民日报不要再模糊焦点了。如果一个大家庭认为全面小康已经指日可待,而家里却还有许多孩子在写《感谢贫穷》的作文,我觉得这件事本身非常令人害臊。
祝愿以后的孩子们都不需要写《感谢贫穷》这样的作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