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五年级正式复课,截止今日,许多班级已经上了三次课。按照先复习线上课程,再进行新课学习的思路,我发现课堂教学任务确实很重。尤其是某些难度较大的课还是需要花大量的课堂时间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经过这几次课,我发现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讲解知识能力非常重要。虽然我们科学课一直强调“探究”,但在特殊时期,课程容量较大的情况下,“讲授”变得更加高效。
以沉浮单元的第一课第二课为例,虽然省平台已经上过,许多学生在家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但回来课堂,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理解依然是相当模糊的,他们对此的前概念构成也非常复杂。一方面,物体沉浮原因本来就比较复杂,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他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解释清楚。他们的经验有合理的地方,但稍加推敲,自己也会发现漏洞百出。另一方面,在省平台的课程里面,沉浮问题上了好几次课,但每次课又是独立的内容,没有一个核心问题来引领学生的思考,所以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对沉浮的清晰理解。
对此,我通过“设置核心问题,先理学习思路再谈学习内容”的方法试图寻求一些突破。“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什么原因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虽然学生积极举手,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也不请学生发表意见了,而是直接点破他们的想法:可能有同学认为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空心实心,材料种类等因素有关,好像确实有道理,不过细想,好像又不严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进行研究呢?这时我们往往先限制一些因素再看是否能找到一些规律。于是我们就有了省平台的第一节课“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第一课聚焦同种材料,第二课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
第一课第二课是从物体自身的角度研究沉浮问题,而之前我们还做过“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这个实验。这节内容其实是从液体的角度来解释沉浮问题。除此以外,这个单元还将从“浮力”的角度来研究。理清了学习的思路,学生对沉浮问题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