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的订阅号是不太跟热点的,一来别人写滥的话题没有什么新意,二来当妈后也来不来第一时间追写。前阵子本想就三色幼儿园的事稍加探讨,竟耽搁了好一段日子,说来也是惭愧。
为何我又把这篇提上日程来写,是因为昨天跟着一群大二的学生去看展。其中一些学生见了我的女儿好不新鲜,就抱着合影群聊。大家侃着侃着,有个学生提到自己未来要孩子的事,说得要个男孩,否则万一长得像爸爸会不好看,另一个学生就一惊一乍地说,是啊,养个女孩得各种担忧,但现在生个男孩也免不了发生性侵的事,怎么办呢…
我在一旁听着,笑着说,你们还没毕业呢,别担心得那么远。不过想来,如今一个社会恶性事件的影响如此之广,甚至波及到未婚族的生育观念,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并不比事件本身的恶劣。
真相与谣言之间的两参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旧文名叫《人们为什么不肯说真话》里讲道,“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至于网上传完的真假是非,令人无从确信,是谁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是路了,现在不少的谣言,说的人多了也成了真相,而真相又何尝不是夹在谣言中狭路逢生呢?
正如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也写到,“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参的,人们的互信就建立在这种两参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参的话上。”我们也不希望这个事件是真的,但我们不会因为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这个事件是让无数家长引以为戒的,幼童的安全教育在近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虽然比西方晚一些,但永远不迟。
作为一位母亲或一名家长,我们该给孩子营造最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外界的,还是内心世界。想必这个事件发生后,许多家长忙着询问孩子的日常情况,许多家长把儿童安全教育的视频播放和收藏,社会各界的人士呼吁着幼儿园得在管理制度上改革。这是因为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空间,而这点就是基于我们对老师们的信任。我们想告诉孩子,你管你天真烂漫,外面的风浪,由我们去挡。
心理上的防患与疗愈
诚然,我个人建议幼童性侵案中的受害者的家庭应该注重心理疏导,避免他们受到心理上的二次伤害。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若能组建心理干预小组,或者相关公益协会,来以实际的专业行动来为受害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可以是暂时一个阶段的,甚至是长年的。换而言之,让受害者的家庭成员了解和学习心理知识,这些时刻陪在受害者身边的人带来的支持,更是举足轻重的。毕竟人在年少时经历的阴影,在其一生中都会有潜意识的体现。
我并不了解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多少所谓的“恋童癖”,诚然,这个数据难以统计。他们其实也是得了心理疾病的患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病”是没有特效药的。他们可能是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也可能失去自控地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事。
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这些所谓的“恋童癖”受到心理上的疏导或治疗呢?记得美国有专门针对酗酒患者的俱乐部,大家互相估鼓励和分享经验,如何走出酗酒带来的怪圈。那么同样是心理疾病的这些人,有没有可能成立这种一个组织,将自己不良的恋童倾向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方向呢?这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悲剧的发生呢?他们可能在童年时期也遭受了侵害而没有走出阴影,他们可能也为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写到这里,本人并没有为那些已经犯了罪的人做开脱,邪恶之人就该受到惩罚)
在那事件发生后的一周,腾讯公益发起了女童性安全教育的基金,我又捐了款。微薄之力,始于每个人之手。希望悲剧少一点,再少一点,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一点再多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