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表达是相当重要的一种信息表现形式,更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了,毕竟白纸黑字比口口相传要靠谱的多,一不小心后者就三人成虎了。又有句话叫“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当我们不能面对面或者相互不认识,只能通过文字交流时,也会产生“文风不对半句多”的情况,只有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文风,才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当自己积累一定知识经验,以及有了相对完整的思考逻辑以后,都会想要把一些想法变成文字写出来,可以给别人看,更是给自己看,因为只有整理输出以后的知识才说明是真正被消化吸收了的。
但是我写的东西却不见得有多少人喜欢,因为文风总有点怪怪的。我也曾想写一些文字精炼意境优雅的篇章,奈何胸无点墨。我还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自省,究其原因是因为阅读的书籍中缺少了诗词散文的类型,关于意境表达没有足够摄入自然无以输出。一言以蔽之,精妙词汇入不敷出。
反观近几年读的书,地域上讲多是译著:“世纪三部曲”“教父三部曲”《魔戒》《银河帝国》《百年法》《玛格丽特小镇》《1984》《基督山伯爵》……虽然翻译讲究“信达雅”,还是信、达为主,其“雅”远不及中文凝练优美;内容上讲又偏理性《丝绸之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人类简史》《星际穿越》《环球科学》杂志……讲究的都是简明扼要逻辑清楚,刻意屏除了可能存在的“感人肺腑”。总的来说,我的文风好像也偏向了无趣,没有论文的严谨实在也没有散文的浓郁情感,终究不能令人满意。
我把症结认定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传统经典文学书籍阅读量的严重不足。虽然意识到这是个缺点,但现在却没有立马去补救。因为一来涵养这个东西是要慢慢沉淀的,非一朝一夕之功,二来现在很难静心沉浸于美妙文字中感悟人生,我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领域的精进。所以,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估计我的文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不过还好主要是写给自己看,整理脑子里各种东西的,想必也没多少人看。
不过将来,写作是必备技能,基础词汇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阅读书籍范围会逐步覆盖更多的诗词歌赋、美文精句。希望将来你再看到我的文字时的感受是,简单,优雅,顺畅又蕴含着一丝积极又温暖的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