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学习 知识积累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第四声)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的一句话,讲述什么是中和。最近听李教授讲道德经,经常说到中和二字,也听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总算是有一点点的基础,慢慢的对【中和】有了一些感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这个中字很厉害,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没表现出来,这种状态成为中。一开始并不理解,搞不明白为什么喜怒哀乐不发时成为中,认为喜怒哀乐不发时就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表态。咋就交中了?
随着自己的体会深入,慢慢理解了,我们人在喜怒哀乐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自然本性状态,喜怒哀乐只是人类的文字进行定义并加上标签后才出来的意思,把这些后来创造出来的喜怒哀乐全部去掉,回归人的自然性情,也在动,也在笑,但仅仅是自然流露,没有任何的名词生发时,是自然本性的状态,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中】的状态。
发而皆中(第四声)节谓之和
这句话意思是,喜怒哀乐生发出来后,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就像砍竹子砍到竹节那样刚刚好,成为【和】,就是合乎环境,合乎大家的利益,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
累死个人,说了半天,我自己也不明白了。
直接说自己的感受吧
在遇到事时尽量客观观察,不带自己情绪的判断,这样有助于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你看到了真实;当碰到一件事出来时,也不要去着急,而是快速判断现在周围的情况,相关人员的情绪信息,这样能够判断出现在的真实状态,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状态,也有助于你发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此时甚至可以通过善意的谎言解决眼前问题,随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为了让事情处于中和的状态。
这也就是一些人为什么能够在组织内游刃有余,有些人死活就是搞不定周围的关系,因为他总是找不到关系的本质,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定位,抓不住那条不可捉摸的主线。
勉强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这两个字,说的也是磕磕巴巴,不知道该更好的表达,先这样写出来,期待下次有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