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底层的珍珠》之前,捷克文学只看过哈谢克的《好兵帅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个名字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但当看到作者的简介,说他是与米兰·昆德拉齐名的20世纪捷克文学大师时,不禁大吃一惊。能得到如此赞誉,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水平值得期待。事实也上的确如此。赫拉巴尔被誉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是捷克享誉世界的国宝级作家,还曾于1994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多部作品曾被搬上银幕。
赫拉巴尔一生都与底层人民难以割舍,他的工作也与“底层”密切相关,先后从事过公证处助手、仓库管理员、火车调度员、炼钢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等,都是社会生活中很平常的人、很平常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赫拉巴尔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了无限的营养。《底层的珍珠》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很贴近当时的捷克普通生活日常。
如果感觉捷克距离相当遥远的话,那么,不妨回味一下中国1980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发展没有现在这么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相当一般。但整个社会却依然充满生机。特别是在前期,文革刚结束不久,社会经济正处于恢复之中;相应地,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显示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譬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等不一而是,而《陈焕生上城记》《人到中年》《平凡的世界》都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事实上,由这些作品不难想见当时的社会生活相当真实的一个又一个侧面。毕竟,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或多或少都会散发着程度不等的时代气息。
《底层的珍珠》也是如此。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爱情的故事》《巴比代尔》《天使一样的眼睛》《乏味的午后》等14篇故事,其中都是捷克社会中的平常人、平常事。但得益于赫拉巴尔对生活的感悟与体会,他在这些平常人、平常事中,却在悄然间把一种不平常非常独到地写了出来。正因为作者对这些实际生活是通常都是默默无闻的平常人“揣摸”至深,所以才能在看似平常的写作中写出不平常的味道来。
这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底层的珍珠》,这个名字却并不是14篇作品中的哪一篇。赫拉巴尔认为,“最大的英雄是那些每天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而中世纪神秘主义者雅各布·勃姆曾将人类生活描述为“珍珠出现在底部的深渊”——这里的“珍珠”,即是意味着生活的希望。之所以取名为《底层的珍珠》,赫拉巴尔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在这些短篇小说中,虽然每个人的职业各有差异,面对生活也会有抱怨、哭闹,却都在认真地过着自己的生活,都在努力想要过好每一天。相对来说,赫拉巴尔在这些短篇中并没有怎么涉及到轰轰烈烈,因为平常人的平常事,通常情况下波澜不惊才是最常见的状态。虽然哲学上讲,量变能够引起质变,但却不一定就非得有质变不可。赫拉巴尔就是写出了这样的一些味道。
但还是有些不一样。因为文学作品与社会实际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距离,文学作品不是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简单再现或者摹写,所以不能只看到了表现现象。其中到底有多少深意,最好能够仔细地去再三“品尝”——任何时候,再平常的生活,也会有它的“言外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