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_洛丽塔

作者: 思想囚徒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21:22 被阅读0次
洛丽塔洛丽塔

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美国创作了他的文学作品《洛丽塔》,但真正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他同样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纳博科夫在1955年所写的《洛丽塔》,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作者再于1962年发表英文小说《微暗的火》。这些作品展现了纳博科夫对于咬文嚼字以及细节描写的钟爱。

除小说诗歌外,还发表过贬抑托马斯·曼的评论,和4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作和论述。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纳博科夫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童年在圣彼得堡度过。纳博科夫的家庭里使用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所以纳波科夫在孩提时就能讲三种语言。但是让他爱国的父亲懊恼的是,纳博科夫在学会俄语之前,就能阅读和拼写英语了。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纳博科夫一家乘船离开俄国,前往克里米亚Crimea。他的父亲成为了克里米亚的司法部长。在朋友家中暂住了18个月后,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于是纳博科夫一家离开克里米亚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

961年10月1日,他和维拉搬到瑞士蒙特勒Montreux的蒙特勒皇宫酒店直至他生命完结。
1977年,纳博科夫在洛桑患严重支气管充血,同年7月2日,纳博科夫在家人的陪伴下病逝。他的遗体火化后埋葬在克拉伦斯的公墓。

思想

他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应按照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他也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

他说:“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他总在追求艺术创新,捍卫艺术的纯洁性。他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但他相信,“使一部小说流传不衰的,不是它的社会影响,而是它的艺术价值”。

他不喜欢所谓“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连司汤达、巴尔扎克和左拉都被他贬为“可憎的庸才”。他尤其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因为世上没有逼真的模仿,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现实。他公开声称自己的小说就是一种揶揄式模仿,而“揶揄模仿的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纳博科夫的小说从形式、结构到内容都充满了幽默的摹拟,他本人作为叙述者时常会站到前台来讲话,或是颠倒时序,或是直接干预情节的发展,往往使作品读来“像是中世纪的梦中幻境”。

所以有人把他的小说称作“寓意小说”、“玄奥小说”或“超小说”。这种“反写实”的艺术特征在他的后期作品《微暗的火》、《阿达》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然而在常被人们忽视的他的早期俄文小说中,“纳博科夫式小说”的基本主题、结构与技巧已经初具端倪,研读这些作品能为我们了解这位作家深湛而繁丽的艺术全貌提供一个清楚的脉络。

纳博科夫的艺术观:纳博科夫有很多深刻的偏见:“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他强调的是后者,认为大作家最要紧的是大魔术师。他并不看好现实主义,认为这是一个伪名词。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他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纳博科夫的阅读观:他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因为这样第一步就走错了,而且会越走越偏。而是要“把它当作一件同我们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研究得越周密越好。

评价

洛丽塔

1955年,《洛丽塔》遭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由巴黎之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使纳博科夫有足够的金钱回到欧洲,献身于写作事业。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

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参考

百科

相关文章

  • 洛丽塔

    对《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简要的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

  • 纳博科夫_洛丽塔

    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

  • 什么文字才算文学?

    什么文字才算文学?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读书笔记 老色友纳博科夫先生的《一个老鳏夫的自白》(《洛丽塔》),可是...

  • 每周影评:《洛丽塔》 虚荣、残忍,却让自己看上去很“感人”

    “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 生命之光 欲念之火 《洛丽塔》改编自纳博科夫的...

  • 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非常好用

    纳博科夫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作家,他的作品《洛丽塔》家喻户晓。他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最特别的是,纳博科夫...

  • 《洛丽塔》~性教育的温馨提示

    《洛丽塔》作者是美国作者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这本书在撰写初期,曾经一度被考虑扔进火炉烧掉。但是被纳博科夫的妻子维...

  • 扒扒文学中的那些“老牛吃嫩草”CP

    01 洛丽塔与亨伯特 出处:纳博科夫《洛丽塔》 老牛:亨伯特 嫩草:洛丽塔 催生了“小仙女”、“萝莉”等热词的鼻祖...

  • 《洛丽塔》听书笔记

    一、博纳科夫的文学生涯 《洛丽塔》是博纳科夫的文学生涯写作的其中一本作品。俄国时期,他是俄国贵族家庭出生,但从童年...

  • 每周读书(5)|《春琴抄》:另类之爱

    纳博科夫在小说《洛丽塔》中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爱上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为了接近洛丽塔,他甚至想方设法娶了洛丽塔的母...

  • 勿以爱之名,行野兽之行径。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 这部充满了纳博科夫个人气质的作品,我着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纳博科夫_洛丽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an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