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负惩罚中,如果暂时丧失掉的是一段时间喜欢的活动(如群体游戏、看电视、听音乐等等),则有专门的术语,称为罚时出局,也有人翻译成隔离。但是隔离是一个非专业的概念,并且容易让操作者简单地理解为把犯了错的孩子“隔离”到一个无人的房间里“闭门思过”。
“罚时出局”有三种形式,一种表现为打断强化性活动(看电视、玩游戏);第二种表现为旁观但不能参与强化性活动;第三种表现为从强化性环境中隔离。
打断强化性活动的案例
强强看电视的时候妹妹无意中挡着他,他对妹妹不礼貌,生硬地推妹妹,把妹妹推倒。妈妈走过来,把电视关掉半小时。这期间,强强如果哭闹则不予理会,如果他追着打妹妹则给予坚定的制止,如果他马上说“我改了,以后再也不推妹妹了”,则回应“我很高兴你能认识到你的错误,但我要看你下一次的行动”,但不能马上把电视打开让他继续看(想想看,为什么?)。半小时后,如果他能安安静静地等着看电视,或者自己做些其他与人无扰的事情,则可以允许他继续,如果他已经不想看电视了,就由着他。如果他依然哭闹,则继续延长半小时。
旁观但不能参与强化性活动的案例
乐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她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尤其喜欢当鸡妈妈,但是如果轮不到她当时,她总是冲着别的当鸡妈妈的小朋友嚷嚷,还说当鸡妈妈的小朋友是笨蛋。幼儿园老师让乐乐暂时离开游戏3分钟,在旁边观看其他小朋友游戏。如果在这3分钟里,乐乐停止了对别人的言语侵犯,老师就允许她重新加入这个集体游戏中来,如果她在3分钟里继续出现类似的行为,则继续延长3分钟。直到某个3分钟的时间段内她没有出现任何类似的言语侵犯,再重新邀请她加入游戏。结果乐乐在集体游戏的场合对别人言语侵犯的行为减少。
从强化性的环境中隔离的案例
欢欢喜欢在游乐场玩耍,但是在滑滑梯时一个比他小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不依不饶,追着打人家。妈妈见状将欢欢抱离游乐场,即使他央求妈妈再让他玩一会,也不理会。
与“罚时出局”从喜欢的活动中分离相对应的是“重新上场”(Time-in),也就是说,继续他喜欢的活动。这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多长时间之后得以继续原来喜欢的活动,一个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况才让他继续。不同的专业人员持有不同的操作策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基于重新上场时间点前后有无焦点的问题行为
(2)基于罚时出局时间段内有没有焦点的问题行为
(3)基于重新上场时间点前后有无问题行为
(4)基于罚时出局时间段内有无问题行为
上述(3)和(4)与(1)和(2)的操作类似,只不过更为严格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