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刚涉及社交媒体,写几个字,或几段话,常常有点小激动。比如,初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拍下几张图片,配上几个字发到朋友圈,会无端兴奋。最初在简书上写字,纯属自觉行为,乐此不彼,像闯进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尽情的欣赏,尽情地游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成了无奈之举,虽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但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断断续续的在简书上码字,时常有被裹挟的感觉,做不到日更,每周一篇总不能省略。
手握手机半天憋不出一个字,脑子里什么都没有,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没有特别的喜欢,也没有特别的不喜欢。身体上也没有特别的舒服,偶尔有点酸疼,也无可避免,对于老年人属于正常现象。
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就是幸福境界,这都没错。可要从这平淡中扑捉出某些令人感动的瞬间,并把它融入字里行间,真不知如何下笔。
我曾以真诚,不忸怩,不矫揉造作标榜自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白字黑字上的。才不愧对自己,愧对他人,愧对人生。人生短短几十年,真话都说不完,没时间用来荒废在假事假话中。
我的文字不曾与文学扯上关联,文学作品可以夸赞,形容、拟人等手段,而我仅局限于是记录生活。我知道,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无限的美妙时刻,有许多感人瞬间。
是否生活太过安逸舒适,使得感官功能渐渐失去了分别能力,敏感度明显降低?不应该强加在舒适上,难道舒适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吗。人们总不能无故创造出一些不安定因素来,刺激人脑,从而改变生活方式。
想来昨天在米湖垂钓,就遇到感人事件。
我和老祝同往常一般,八点到达垂钓站台,因为是周日,垂钓的人比较多。但因湖内鱼越来越少,垂钓的人站了老半天,浮标都不抖动一下。所以,来的人都是满怀信心而来,失望而归。
十点左右,见到一位熟悉的面孔,几个月前曾帮老祝吊锡住,他不顾自己的鱼竿,折腾了半个小时才搞定。他那诚心诚意、助人为乐的样子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像老朋友见面那样,互相问候起来,老祝不会英文,只会呲牙咧嘴的对他笑笑。我的蹩脚英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Long time no see."他露出特有的微笑,回应了一句,“Long time no see.”
我们准备回家时,见他许久没钓到鱼,猜想他的诱饵或许不助力,而我们的蚯蚓已没有了。老祝就到阴湿地,特地刨了蚯蚓,让他试试,并叫他在我们呆过的位置垂钓。
他连说“thank you thank you,”我们收获四条鱼,同时做了一件友善的事。不管老外能否掉到鱼,他一定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到停车场时,有一女子转来转去找车位,老祝示意说我们要走了,让她等我们的车位。又是一声声的:thank you thank yo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