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歌h
周五晚上,我微信约铨儿周日中午来家吃饭。
“好的舅婆,那后天不出意外的话,我就来。”
"意外"?啥”意外“?明白她的意思,心里还是不舒服。
周六晚上,再微:“明天中午来吗?”
“好的舅婆,但是我有点怕下雨。”
一个小时后微信又发来:
“舅婆,意外出现了(配哭的表情包)。”
有周五的“意外”作铺垫,这次倒也没紧张,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怎么了?”
“我明天早上有一个社会实践活动。”
意外意外,料想不到,意料之外,不在计划之中,计划被打乱……她说得没错啊,可我为何对这个词如此敏感?
这位大一学生在使用这个词时,忽视了公众普遍认同的这个词另一层含义:指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保险法中的“意外”,就被定义为:指受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生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闭门家中坐,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与世界联通,几乎每天都在耳闻目染地球上任一角落发生的一起又一起“意外”。这些“意外”,令人瞠目、让人震惊、惹人怜伤,对生命的无常感到无奈、无助。
尽管这类“意外”太多太多,但每每听到“意外”这个词,还是有点心惊肉跳。
生活中,很多词语的使用和表达,细究起来也不能说不对,但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情感色彩表达,对不同的对象而言,所引发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往往并非你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