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间信》截取富春江边双家村一户张姓人家四代人在时代狂潮的席卷下爱恨情愁生离死别的生活片段,以折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尽管是文学的视角透析世情,但是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生活洗礼和社会狂潮的剥蚀在现实社会很多人身上都能够或明或暗地找寻到印迹。
因为取材于“人间”,透视的是普通人的寻常生活,所以走进作品的人物没有光鲜亮丽的形象,也不是高大上的英雄。一群小人物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随波逐流”。之所以这样,源于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生命之舟的舵;因为聚焦的是寻常人的寻常事,即使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程度。繁华落尽见真淳,正是这种不加雕琢的自然呈现与表达,让整部作品外溢出浓郁的人情味。而作品中“我”的奶奶和母亲面对生活的挤压、人生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韧劲,为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尽管多少带有几分惨烈,但是她们“向死而生”的坚毅和面对苦难时的隐忍,为扰扰“人间”注入一丝希望。
“我”的奶奶是当之无愧的“女汉子”。爷爷在40多岁就抛下妻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样奶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里里外外都需要她操持。身为母亲,奶奶爱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由于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奶奶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一样骨子里也残存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自己也是女性。这样,她对家里担负接续香火的唯一男丁——“我”的父亲是百般的溺爱。俗话说,惯子不孝。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父亲基本上是在蜜罐中长大,这就养成了任性、自私、顽劣、毫无责任感的性格。一棵树在幼苗时没有好好修剪打理,想成长为有用之才很难,父亲就是一个典型。因为爷爷奶奶的娇生惯养,养成了父亲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负责任的个性。也正是这样,为后来父亲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尽的麻烦和灾难埋下了祸根。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我们一家人牢牢地捆绑。面对自己“制造的灾星”,奶奶内心深处也许后悔过,但是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她只能接受,并想方设法应对各种由父亲带来的困局。四十多岁守寡,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这在温饱,乃至生死都无法预知的时代谈何容易,但是,奶奶硬生生用自己孱弱的双肩扛了下来。面对艰辛的生活,奶奶抱以坚韧;面对儿子给家庭带来的灾难,身为母亲奶奶以最大的包容想方设法去化解。尽管经历太多的委屈和痛苦,她也只默默地承受。
“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奶奶面对苦难之所以能够咬紧牙关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她心目中始终供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对奶奶来说,观世音就是一家人的救星。一家人只要没有被观世音抛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渡不过的难关。因为儿子是典型的败家子,儿媳妇——“我”的母亲只会尽职尽责地默默做着为人妻、为人母的事情,奶奶固执地认为一家人能不能活下去,完全在于自己。有了这样的自我定位,不管生活的重担多重,遭受的委屈多大,她都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但是,让奶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居然大义灭亲,亲自检举揭发自己的生身父亲,这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儿子纵有百般的不孝,但延续了香火。孙子却把他往死里整,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从某种意义说说,唯一的儿子和孙子是支撑奶奶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如今儿子入狱、孙子做了丧尽天良的事,奶奶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哀莫大于心死,奶奶想一死了之,从苦海中彻底解脱。可是,有观世音的护佑,阎王爷没有收留。被好心人救下流落寺庙的奶奶本可以回家,但是她似乎没有勇气直面那个伤心地。因为对观世音的虔诚,她留在寺庙以做杂务维持生计,即使这样,她仍然从微薄的收入每月往家里寄钱帮助儿媳妇——“我”的母亲渡难关。时间是把杀人的刀,岁月无穷的吞噬,慢慢把奶奶“蚕食”成痴呆者。——这对奶奶来说是最好的解脱,因为痴呆可以忘记过去所有的辛酸与痛苦。但是,纵使奶奶可以忘记过去的一切,但她唯一的孙子——“我”的名字却始终清晰地记得,并时时在嘴里念叨。不知道这是奶奶对“我”的恨,还是对“我”的爱,只有奶奶自己清楚。
与奶奶的刚烈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出生在当时算得上富贵之家,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娴熟漂亮。因为一见钟情于帅气潇洒的“我”的父亲,走进了“我”家,结果因为太相信爱情而把自己置入到无尽的痛苦之中。父亲英俊潇洒,但只有一副好皮囊,几乎没有尽到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许是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劣迹斑斑的父亲,自己的丈夫,母亲只能默默地忍受。她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操持着家务,守妇道,尽到一个媳妇、妻子和母亲应尽的义务。丈夫给家里带来的灾祸,身为妻子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用女性特有的隐忍去面对,纵使有太多的苦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因为读有诗书,晓理明事,大是大非的问题母亲是拎得起轻重的,所以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母亲只是用沉默相对。当“我”,亲生儿子揭发父亲——自己的丈夫时,恰似用锋利的刀子戳了她的心脏,积压在内心太久的委屈一下子爆发出来。“你个畜生,去死吧!我永远不想再见你!”这份母亲给“我”下的《判决书》足见母亲的绝望。不论是奶奶,还是母亲,在“我”没有做出大义灭亲的事情之前,“我”始终是她们的心头肉。而自己的离经叛道无疑是对她们最致命的伤害。与奶奶、母亲和其他亲人的反目成仇,“我”换来的回报是“前程一片光明”。但是,“我”知道:“这一刻,是从自己两次濒死的伤口上长出来的;这一刻,是自己用父亲的八年牢狱之灾换来的;这一刻,是自己用亲人血水、泪水浇灌养大的;这一刻,是自己多年后要羞愧死的,但现在还不到时候,远不到!”
唯一儿子的背叛,对母亲的打击是无法描述的。即使再痛苦,生活还要继续。身为妻子,母亲为了给自己的丈夫带去希望,在父亲服刑的地方租房子打零工等待着丈夫出狱。在母亲的意识中,她始终认为只要丈夫在,家就是完整的。有了家,就有了希望。可是,刑满释放的父亲八年的服刑也没有改掉他不负责任、好吃懒做的恶习。出狱不久,留下一封短信抛家弃子跑到日本过起花天酒地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当以嗑药命丧异域的父亲的骨灰盒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也也以最大的包容美化着自己的丈夫,用自己的眼泪为丈夫洗刷着见不得人的污点。对母亲来说,第一次的邂逅注定自己一生都与丈夫无法剥离关系,既然这样,纵使他有千般错、万般罪,唯一不变是自己的丈夫。有了这份认定,所有的苦与痛只能自己默默往肚里咽。
奶奶也好,母亲也罢,身处男权社会,她们的地位原本是卑微的。但是,面对生活的重负、人生的不幸,她们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放弃,而是用孱弱的肩膀与不幸和苦难相搏,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最后,全家“公敌”的“我”能够与奶奶和母亲和解,重新面对“人间”挑战,一曲人间的“长恨歌”也算有了较为完美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