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庄子》杂篇第四「外物」。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在《史记》中,谈到老子的真实身份,提出了三个可能,其中之一就是老莱子。不管是否属实,起码我们从本篇中可以看出老莱子的主张和老子的是一致的,对于儒学及孔子的态度也是相同的。或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庄子或其学生借他人之言以表自己之志而已。
弟子不认识孔子,但一见面就觉着这个人身形与气度均与常人不同,因而向老师说起。老师一听便知是孔子,便叫他进来,告诫他所谓的君子,不是靠外表的谦恭矜持和聪明睿智就能达到的,而是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去除这些外物尘扰,恢复人的本性,顺其自然而为,才是真君子。
个人的言谈举止,包括服装仪容,在儒家看来关系到【礼】,是要特别重视的。这些要求,在道家看来,反而会束缚人的天性——人会为了迎合世俗礼法,做违背自己心性的事,从刻意到不自觉,渐渐丧失天性,从【真】走向【伪】。实际上来看,也是如此,儒家到了后期,礼法之事渐多,人人宁愿做伪君子,也不做真小人。这与道家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完全背道而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