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讨论“边际”之前,不妨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也就是理性人。所谓的理性人,可以这样认为——那些系统而又有目的地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的人。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每一次选择的过程中包含的思考、行动最终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决策。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选择其实并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而是往往介于黑白之间。举个例子,每当到了中午十一点半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考虑的不是今天吃快餐还是面条,而是我是否要额外点一瓶可乐。
在经济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边际变动”,它专门用来形容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换言之,在快餐与面条之外的那瓶可乐就是我在整个用餐计划之外的“微小增量调整”。
再简单点说,我喝不喝可乐对于我填饱肚子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决定性影响,可它却会影响我的整个用餐体验——吃得开心不开心,仅此而已。
进一步说,通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调整而带来的额外收获(比如饭后喝一口可乐,我会觉得很满足)就是“边际利益”,为了得到它所付出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
理性人通常会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作出决策。
有个很经典的问题——为什么人人都知道空气的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人会为了买一瓶空气动辄花上成千上万元?而人离开钻石也能维持生存,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掏出大把大把的钱来买钻石?
如果用“边际”的思考逻辑来解释这个现象,那么答案就是——人对于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欲望都基于其边际利益;也就是说,我买的这个物品可以给我带来多少额外的利益。
我同样有三十万块钱——
买一瓶空气能带给我来多大额外的利益呢?这件事恐怕只有那些别出心裁的环保主义者或是行为学家才会做。
可买钻石不同,买钻石不仅可以作为投资升值手段,甚至可以为自己迎来一份爱情……这里面的边际效益就大了去了。
行笔至此,边际利益的大小又取决于这件物品的稀缺性。空气多的是,可钻石的产量却是有限的。由此及彼,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比房子车子卖得便宜的多。
因为一个量多,一个量少;一个给不了你太多的额外利益,另外一个却能给你带来许多额外的利益;就是这么简单。
但并不是只要这个物品具备了潜在的边际利益,人们就会愿意掏钱去购买。事实上,仅仅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人们才有购买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仅仅是欲望。毕竟横亘在购买与拥有之间的是货币,当一个理性人持有的货币量不能满足其购买欲望的时候,购买这个动作是无法实现的,拥有也就无从谈起。
这里又涉及到了成本。
所谓的成本就是为了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正是由于每个理性人都在不断地作出决策,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比行动方案中产生的成本和利益。
不妨跳跃一下——你的“边际”有多大,你的未来就有多大。从经济学上说,这句“鸡汤”是完全正确的。
留作下一步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