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导师制是属于比较初级的形式:
1.导师的人选:目前是只有直线上级,无论这个人是否适合做导师都要给与导师的名头,而且后期无论做成什么样子,都没办法进行更换,无论是否愿意做导师都要持续做。
2.导师的指导方向:根据他们的反馈,导师的指导更多还是实际工作的指导,目前没看到关于思想问题的指导,甚至团队管理方面的问题都比较少涉及,所以还是一直承担了原有的职责,可能是原有职责的强化。
3.导师的选拔过程:缺失,没有任何的挑选过程,只有指定,或者是上下级关系的延续
4.导师制的监控:目前来看是有动作的,在每个月的时候有记录,自己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及反思,对工作过程的反思也都有做记录。而且每个季度会有顾问来进行面试和反馈,持续一小时的时间,这个过程还是可以商榷的,比如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评估,也就是对这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评估,是面试的方式好,还是让他们自己写案例的方式,比如可以加入萃取的动作,在他们自己回顾工作成果的时候,可以采取提交案例的方式,每个人至少提交一个完整案例,包含了情境、任务以及动作和后期的成果等。
5.导师评价学员:这个动作是必备的,也是目前已经做到了的,对学员的评价和建议是需要导师给出来的。通常是由学员来记录沟通记录,这时其实是IDP的动作了,也就是学习发展动作的进展如何,导师不时反馈。
6.目前的阶段:属于导师制的雏形,所以学员有点霍桑效应,其实对他们的工作指导并没有那么系统性变化,但是学员感受到了组织对自己的关注,心态上就觉得很不一样,感到了干劲。
7.人员匹配:一对一的反馈较多,还没形成组织的合力,也就是导师之间的相互交叉辅导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很多学员受限于自己所在区域的资源或导师的水平,还没有对组织的资源有更多的受益。
8.对导师的培训:不知道对于导师有没有统一的培训或者说明,比如辅导的技巧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反馈的方式,也就是先说行为再说影响,然后说建议。用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员接受。
9.对导师的奖励:目前对导师的辅导效果没有进行评价反馈,也就是学员对导师的辅导效果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补充,目前是没有进行明确说明,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快退休了,而不用心辅导,不会感觉不好意思。那对于辅导的好的导师也不是好事,因为没有正激励,也就是我自己做的多了,但是也没什么用。属于自嗨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