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会讨厌别人对你横加干涉,尤其是这件事与他干系不大,但他还是非得过来横插一脚。
我也一样。
大三的时候想要考研,结果搞到一半就放弃了。因为我报的是本专业,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喜欢,所以想着还不如先去工作,找到自己的热爱了,再看看后续是否再去考虑升学的问题。
结果因为疫情没法返回北京,大半年了,一直都闲赋在家,现在都毕业了。
如果说6月前,我还能说自己要忙着写论文,没去找工作,那么现在已经6月份了,找工作这事儿得赶紧了。
这不,班主任前两天就来给我打电话了。
由于在微博上看了很多“高校拿双证和工作挂钩”的事儿,当时就感觉许多学校的这波操作,真的很不厚道。
怎么能为了让自己的就业数据好看,就罔顾学生的意愿,搞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呢?
所以我在接到老师的电话之前,是有一丢丢反感的。
因为感觉,学校为了就业数据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再者就是,我感觉我的事情被别人干涉了。
于是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直到我又重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在里面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书中哲人提到,要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来。
为了说明这点,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即孩子要学习,那是孩子的课题,而建议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逼迫着孩子去学习。
过分逼迫孩子,反倒适得其反。所以,父母要放下这个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着孩子“自生自灭”,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守护。
用书中的话就是:
“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的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在做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守护。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当时我看到这,真的恍然大悟,尤其是自己到了找工作的关键时期,更加感觉到学会“课题分离”的重要性。
索性学校在这点做的很不错,不可否认学校也很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也没有出现微博上的极端情况。
老师更多的是建议我不要局限于家乡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多去尝试,多给自己一些机会。
而我明确了彼此间的课题之后,就感觉心里面舒畅了很多。即“找工作”是我的课题,“老师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老师的课题。
我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为了让自己早早就业,我还可以借助老师的课题,让老师帮我多关注关注一些求职机会。
课题分离之后,发现心态都变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