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的是洪子诚先生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拿到一本书,如果能够用几分钟的时间大致了解到书的大概框架结构以及主题内容,那么,这样的途径非看书的“目录”莫属了。我们通过这边书的目录,能够知道这本书大体由“修订版序、‘前言’、‘正式内容’、‘中国当代文学年表’、‘出版后记’这五部分构成。既然有“修订版序”这个东西,说明这本书不是初版的样子,而是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的,是初版的升级版。
在“修订版序”里,洪子诚先生分了三段进行说明。第一段主要讲《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以来的发展状况和进行修订的原因;第二段主要对修订版修订的部分进行说明,使我们能够大体知道出版和修订版的差异;第三段主要是对本书提出批评、建议的同行和读者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对修订版继续指正。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学者谦逊、不断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也让我们懂得了任何东西在初现的时候也许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免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唯有在后继的发展中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完善,才会越来越好。
在“前言”里,作者写到:“‘现代文学’在时间段落上,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指50年代的文学。”“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50年代‘当代文学’概念提出的最主要动机,是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命名 ”、“‘当代文学’的时间确定在‘从1949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到1979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这段期间’。”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当代文学”的时间范围以及确立为这个时间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作者在这里还强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里,‘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是指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因而它限定在‘中国大陆’的这一区域之中。第三,本书运用的‘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期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这是很必要的,它明确了“当代文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是读者能够更加具体的认识到“什么是‘当代文学’”这一问题。除此之外,作者在这里还说明了对本书具体评述时划分为上、下两编以及在编写的原则和若干具体问题上的几点说明,这不仅能让读者更好的认识本书 也充分提现了作者编写本书时的严谨,细致,专业的态度。
在“正式内容”里,本书分为了“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两编共27章。通过阅读完本书,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具体评述本书时,上编主要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下编则揭示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削弱、涣散,文学格局的分化、重组的过程。老实说,因为之前看过了孟繁华、程光炜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其实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所以刚接触这本洪子诚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时候很不习惯,读起来感觉很吃力,甚至生出了几分枯燥。在读完后,我得出了这么个结论:前面两本实用性强,主要围绕一条主线评述,容易读懂;后一本理论性强,牵扯到的细枝末叶多,读懂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一定的耐心。
在通看过了洪子诚老师的这本书和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以下简称“朱的”),我总是会忍不住在不经意间想把两者拿来作比较。在洪子诚老师的这本书里,注重叙述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绝对支配地位,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注重揭示在变化了的历史语境中,这种规范及其支配地位的逐渐削弱、涣散,文学格局的分化、重组的过程。注重详细介绍文学现象和文学运动,再把作家作品融入到其中,而在介绍的过程中,大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模式。这在目录里便一目了然,在目录里很少会把单独的作家作品罗列出来。而朱栋霖老师的则是在每一个章节里,先介绍某种文学思潮,再把这种文学思潮下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着重讲,在目录的很多地方,是把主要的作家作品罗列了出来的;洪老师的这本书里,页尾注释较多,几乎每一页都有,有时会占到书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篇幅,在书的196和197页更蔚为壮观,而朱栋霖老师的页尾注释则比较少。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两者的差异。同样是对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评述,但两者的不同的风格是显而易见的。洪子诚老师对《青春之歌》的评述,直接是开门见山地进入小说,对作者没有就行深入的介绍 。直接讲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状况,简要地概括了一下书的内容,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再讲了小说发表后受到的肯定与批评和被肯定和批评的原因以及作者的态度,之后还提到了杨沫的“青春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分别是《芳菲之歌》与《英华之歌》。通过阅读与感受,我们不难看出洪子诚老师的评述是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分析的,他的评述是以文本为基础,再详细地分析该小说发行的状况,力求把小说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中分析,也就是他在“前言”里讲到的“首先设法讲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到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可以说他的评述是面面俱到的。而朱栋霖老师的评述,首先是大概介绍作者杨沫,然后开始分析作品。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朱栋霖老师的评述是忠于文本的。他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还引用了原文进行说明,他详细地介绍了林道静的“革命青春成长史”。在末尾,也有提到了书的一些优点和缺陷,以及杨沫收到批评,但都是蜻蜓点水般掠过,没有展开来。因此,朱栋霖老师的评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理解文本内容,能够加深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两者对新生代诗人海子的评述。洪子诚老师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诗人海子 。他讲到了海子只活了25岁,1989年3月26日在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他讲到了海子留下的主要作品,分析了他的诗的风格特点,他所生活的生活环境对他写诗的影响,他所受到的外国诗人的影响 末尾还提到了诗人死亡事件。而在朱栋霖老师的评述中,提到了海子是“跨越第三代诗和90年代个人写作过渡式的重要人物”,通过分析他的成名作《亚洲铜》和《麦地与诗人》《麦地》《五月的麦地》以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几首诗,分析了海子的诗的风格。通过阅读和比较,我们能够看得出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针对性,各有各的信息含量。但在我看来,洪子诚老师的评述是比较全面的,是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文本之外的东西的,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
书的倒数第二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学年表(1949-2000)》。作者在书的“前言”里提到,“作为附录的文学年表,主要是反映本时期作家活动和作品发表(出版)的状况,但也兼顾到重要的文学运动的状况。”这40多页的文学年表,能够时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到当代文学发展的大概脉络,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福利。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出版后记”,使我们了解到了为什么会有《中国当代文学史》这本书以及作者对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要说这本书的优缺点,对于我这个水平的学生党来说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首先,能够梳理编写出这样一本书就感觉很厉害了。要是一定要说出点这本书的优缺点的话,恐怕我就只能凭着主观感觉说一番自以为是的话了。综观全文,我们能够感受得到作者的编写是细致入微的,是比较全面的。是比较好的把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情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但任何东西都很难是十全十美的,在我看来,就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涵盖的信息量比较大,作为本科阶段的学生来阅读起来也比较费时费力,要理解清楚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的。再者,尽管这本书已经比较全面,但毕竟是“比较”,我相信因为各种原因,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是没有写进去的,或者说可以再开展一些的,这无疑也是一大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