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两位在新西兰做民宿的朋友, 闲聊时, 给我很多震撼和思考。 结合我的所见所闻, 与各位分享, 或许能够点燃您心中曾经不经意的种子。

故事一
一位在基督城做B&B(早餐&住宿)的可爱马来西亚店主,设计师出身的他买下几栋百年老屋, 凭借自己的特长将十多间房子改造成具有历史感的老建筑民宿: 花园里的雕塑、花朵、奇异果...样样出自他手。
他的旅店在bookings 和tripadvisor 两家线上住宿预订系统中从来都是基督城的最高分, 好评无数。
闲聊中,他很难为情的告诉我,每次接待华人住客他都会有点担心,甚至他的kiwi经理每次看到华人名字的订单都会和他唠叨几句。
他们的旅店处在市中心, 距离超市等设施都很近。 曾经有两位预定了一晚的华人住客买来肉菜、海鲜在厨房里做了很多餐食, 超出了自己能够吃饱的范围。
旅店会雇人每天做清洁, 这两位客人走后, 工人发现除了垃圾桶中留下不少食用不完的物品外, 餐具尤其炒锅里很多难以清洁的食物残渣, 油盐等调味品用量也不算小...

这位朋友告诉我:"真的不是有意给你们难堪,也遇见不少非常尊重房间卫生的华人, 但的确有比例较高的人住宿一晚所带给我们的清洁工作比很多西方人住宿一周所需清洁工作量还要多。 "
后来他们不得不将“请将厨房物品使用后恢复原样”作为店内规定,并提醒如果违反规定将从信用卡中扣款$200作为额外清洁费。 因为这份规则是用英文打印的, 在公布一段时间后情况并没有好转。

我和他争辩道:"很多人或许英文并不好..."
他看我一眼,幽幽的说:"他们在和我们讲英文时无比流利...后来我只好把这段文字翻译成中文打印出来...效果立竿见影。 在退房时, 很多人一定要我去房间看下,他们都已打扫干净了..."
或许他看到我头上尴尬的黑线, 又补充了一句:其实很多马来西亚人也有不少问题, 比如喜欢贪小便宜...

新西兰作为近年来的旅游新贵, 是很多人非常向往的地方。 但高昂的各种成本和费用的确让很多,包括欧洲人也会咋舌。 老板们支付完各种税金, 员工福利,公司成本后所剩的利润并不算多, 这也是这里很难暴富的原因之一。

但在这里, 社会诚信却能够节约大量成本:在酒店入住时, 无论什么等级, 基本没有人会看住客护照等身份证件; 国内机票预订和登机时几乎没人被要求出示证件证明; 很多旅店退房时,可以直接无人check-out, 将房间收拾好把钥匙放在前台的钥匙筐里即可走人; 驾车旅途中,可以看到放在路边售卖的无人看管水果、蔬菜、鸡蛋、马粪羊粪等, 你只需将标价金额如数放入诚信钱箱即可......
这些默认的契约精神并不高大上,他只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故事二
遇到的另一位是汉密尔顿的台湾阿姨, 多出几间房间租给WHV(工作度假签证持有者) 或学生,一般每个住客的时长是3-12个月。
WHV的申请人只能三十岁以下, 因此她更多接触的是年轻人。
有些租客的工作内容包括农场采摘,学生们也希望能够平衡功课和家务, 她为这些孩子们提供的方式是Boarding(寄宿)并提供一顿晚餐。

对于家务的承担,最初只是口头协议,他的先生又是一个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经历一段磨合期之后, 她不得不开始为每个孩子排值日表: 孩子们从连自己用过的碗筷都不清洁,到只清洁自己的碗筷, 公共区域(比如用过的餐桌)却一塌糊涂, 到开始学习垃圾分类, 洗完澡清洁自己的头发, 水渍, 注意用水用电时间...
最后她对我说, 其实一切的根本就是待人着想,你有没有考虑下一个做饭的同屋需要怎样的环境;有没有注意你的房东有多大年纪, 是否能够承担你所带来的家务; 是否会想到你堵塞在下水道的长发未来会造成怎样的隐患...
孩子的一位Kiwi (新西兰白人对自己的称呼)好友曾经几次来家里玩, 玩完玩具后问我们需要把东西放在哪里;吃完食物后将餐盘顺便带到水池边,东西掉在地上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在拿东西吃的时候询问我们是否可以,感谢的话语会经常放在嘴边...

当然, 每个社会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 但如果把待人着想和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或许才能交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放心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