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读标题的时候德性北方的朋友不要读轻声啊,德性,四声。
人在穷极无聊的时候总是会有些异想天开的点子,比如这本书,从一个对王朝而言“很无聊而又重大”-德性,讲起历代王朝更迭,又比如我,居然看完了。
有些人提倡看书时要明确自己看这本书的目的,明白想从书中获取什么,带着自己的困惑去选择某本书来读。就我读这本书而言,纯粹是觉得好久没翻过历史,那些朝代都已经模糊不清,从这点来说,这本书让我在欢快的节奏下翻完了历代王朝,没有一提起中国通史那种厚重感,目的也算达成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恐怕是讲历史的人,最喜欢用在描述时势变化的,这用在讲故事还可以,但如果用来解释新王朝为什么能取代前朝上那就不合适了,因果倒置而且也不能解释是什么在催动着这种变化。这个问题自政权建立以来就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不提那些历史课本总结的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新王朝基本上都是造反得来的。
造反啊,这太不好听了,而且都不能说明自身的合法性。不着急,以我们先辈们的智慧,以先辈们对文字的熟练掌控,给这个王朝更迭披上了一块华丽的遮羞布,这就是五德终始说。
先不说五德是什么,想必五行对大家来说是都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在各种网络小说里都已经被用出花来了,当然我自己也很沉迷其中。最初五行是用来解释万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认为万物都可以归到这五行中去,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自从出来后就被人当做大街梗用来用去,比如与八卦组合断吉凶;中医里五脏六腑都有五行所属。
而如果将五行用在了思想道德上,将思想道德划为五类,也就有了五德,这样的话王朝的更迭,就可以用套用五德相生或相克来解释。
既然认定了王朝有五德,但五行可相生也可相克,到底该用相生还是相克来解释,这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五德学说的创始人邹衍老先生信奉的是五行相克,但在这个怎么确定这个王朝是什么德性的根本问题上,判断的依据今天看来都让人有点汗颜。一般靠的是出现的祥瑞、祥物或者谶,所谓的讖说白了就是谣言,而且多是从儿童口中以歌谣的形式传播。祥物祥瑞就简单了,比如青龙啊朱雀的,只要有人声称看到了,那就用这个来定德性。
从这个判定的标准来看,这个五德说也我们也只能呵呵了。虽然今天看来我们有时觉得荒唐,但五德说自从提出后,是一直在不断发展的,每个朝代都会赋予新的内容,到了汉朝独尊儒术,当官的儒者居多,没事就是翻古籍,翻的没意思了就拿出来跟人吵吵架,汉儒已经不同于孔孟之儒,孔孟都是研究“人事”,汉儒已经开始揣测“天意”了。于是到了董仲舒这儿的的时候,经过一番“天人感应”,提出了“五行相生”,至此基本上这一套理论的基础已经完成,再后面就是后人的总结“升华”,两套理论换着用,哪个能忽悠住人就用哪个。
不过这套理论这么不靠谱,为什么每个朝代都在用,究其原因还在于名分。古人讲究师出有名,何况是一个朝代。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哪怕是通过起义推翻了前朝,也是顺应天意而为,天意如何为人知,就是在这五德上。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民国也有在提这个五德,至于现在咱是什么德,就自己去领会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