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的能力,帮你更好地适应未来
1、维持不一致的能力。大脑有一个底层的需求:维持「一致」的需求。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接收外界的新信息时,我们会期望:外界的新信息,跟我旧的、固有的预测框架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会倾向于用旧的模式、旧的思维,去解读外界的信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的大环境下,有一种因素会被明显放大。是什么呢?我把它叫做「内生的不一致」。
一个具备「维持不一致能力」的人,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 是能够接受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不会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判断去下定义,更无需试图用「逻辑」去说服自己,去调整事物的矛盾和冲突,让它们变得「和谐」。心理学家Jacob Lomranz把这种能力称为「Aintegration」。他们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从本质上,就是矛盾、冲突、不协调的,无需拼凑出一个和谐的「假象」。好与不好,对与不对,都能共存,互不侵犯。
如何强化自己「维持不一致」的能力呢?
1)当你感觉对一个事物产生矛盾的念头时,不要急着摆脱它,急着下定论,试着让自己停留在这种状态里,习惯这种不适感。
2)当你接收和关注到一个事物的某一面时,试一试去想象一下它的另一面。比如:你觉得一个人是诚实的,不妨想想,他会否在什么情境下「不诚实」?
3)不要过度依赖任何一套经验或体系。比如,当你接收到的信息跟你的固有经验相悖,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我看到的东西太少?」「是不是我的经验需要更新了?」
4)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去接触新事物、新观点。据 J Lomranz 的研究:教育程度越高、越年轻、体验过越多事物的人,得分往往也越高。因为他们大多经历过更多的观念冲击,从而可以更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框架。
2、 演绎思考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很喜欢运用归纳能力。比如:成功的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或许也可以成功?某一类人都具备某些特征,也许这就是这个群体的共性?这种方法应对这些问题都有效果,是不是可以把它总结、固化下来?但本质上,归纳其实是一种溯因。它是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企图得到一个统一的、普适的规律。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先开枪,再画靶子。
所以,我对自己的一项要求是:有机会的话,尽可能使用演绎能力,而不是归纳能力。什么是演绎能力呢?举个例子,分析一家公司,我会要求自己由因到果:它做了什么,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什么,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这些后果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延伸出什么样的分支、可能性……总结一个方法论,我会从根源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方法对这些问题会奏效?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些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起到什么效果?它的路径和流程是什么……
做一个决策,我会去思考:这个决策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短期来看可能产生什么后果,长期来看可能会有什么影响,对比之下,我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是演绎思考。与归纳相对,它不是由果到因、由个体到整体,而是把一个问题、一个事物拆开,去探究它内部的逻辑,思考各部分、各零件之间的影响和关联。最简单的做法是,在心里时刻保持这个念头:当你看到一些归纳性的结论,如「什么样的人会如何如何」「这样做就可以怎样怎样」时,问一句:为什么它会这样?它的因果逻辑是什么?
这当然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它未必奏效,但是,它可以有效地提升你的思维能力。大脑总是渴望「简化」,总是希望下结论、贴标签,但如果你想有所突破,我会建议你:一起养成「演绎」的思维习惯,由因到果,一步步、一环环去思考。有些时候,让大脑感到「不那么舒服」,是必要的。因为当你「一直很舒服」的时候,也许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