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刚从高考走出来不久的大一学生,现在想就我该如何存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这个念头源于我之前看的《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刘媛媛的一篇演讲稿《我该如何存在》,当时看完后整个人陷入了沉默,我到底应该如何存在才能不负我的青春呢?
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到我当时都不敢去深入思考,大到我一想起来就有点自卑。因为,的确,我不如很多人聪明,所以我选择了文科,选择了复读,选择了一个自己不知道今后应该如何发展的专业。在我身边有很多人对我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有好的也有坏的,大多类似于矫情男,闷骚男,鸡汤哥,励志大哥。
或许,每个人获得外号都有一定的原因吧。而我后两个外号可能更多的跟自己的那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年的八月份,我怀着满腔的怨气和不满回到了我熟悉的高中,这个不满不是来自于自己高考的失败,而是家人与师友的不理解。我与他们的矛盾在于他们不相信我能用一年的时间实现分数的飞速跨越,因为我一直给所有人带来的都是一种特别努力的印象,而在这种努力的情况下我还是没有取得好的结果。可是,当时年少轻狂的我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将不理解转化为了动力,硬是通过自己的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之道,让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刷新我的认识。其实我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并不具备任何可以让自己“翻身”的能力,可我最终竟然做到了,何为其然也?
或许有人会说是毅力,是勇气,是决心,是什么什么等等,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过幸好,我也不需要知道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件神秘莫测的事情。可是呢,正因为这件事,让我更清醒地知道了自己该如何存在。
进入大学之后,我没有像很多大一新生一样有那么一段迷茫期,因为像他们那样年纪时的我有过更大的迷茫。我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起来,这种充实并不是伪勤奋,也不是成为一个书呆子,而是一种积蓄力量的过程。因为深知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深知我已经付出了一年的试错成本,所以不敢再花太多的精力去迷茫,也没有迷茫的资格。我不知道以后的我会如何评价自己现在的行为,但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对于自己最大的满足。
一个这样“特立独行”的人在如今大学的校园是很难被理解的,因此我有时候也会感到孤独与无助,但每当想到自己如今在此地是因为当时的“迷之自信”,我就丝毫不敢懈怠,我的人生可以有无数的失败,但绝不允许有太多的遗憾。
苏轼先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做多大事的人,但我一直都想向历史上那些有着非凡智慧的哲人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淡然,学习他们的隐忍,学习他们的坚韧,学习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用尽全力去尝试各种有可能实现自己发展的机会,用自己的精力去抵抗时间的加速度。因为我们年轻时一年所经历的新事物,可能相当于老年时的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有三种利用方式:分别是时间的消费,时间的浪费和时间的储备。在年轻时,我们可以选择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度过自己的生活。但在我看来,时间的消费是不可避免,但尽量不要占据我太多的精力;时间的浪费是可耻的,要尽可能地避免;时间的储备是必须的,我会用他来储备各种生活技能。因为我坚信,No investing,no harvesting.若干年之后,我现在没有留住的精彩,将会变成一颗颗的时间胶囊,变成我可以去吞服的东西。同时,我可以看到我的回忆是鲜活的,我的生命是饱满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该如何存在?我想我现在可以骄傲的对自己说:“你该这样存在,那就是不要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