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笔墨书香读书心理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现实映射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现实映射

作者: f9e0c0338065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22:00 被阅读237次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沃·勒庞所完成的一部群体心理学作品。本书通过多种视角及举例,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全书共三卷,分别是群体心理、群体的信念与意见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尽管此书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非常久远,但其中某些观点仍然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当然,本书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如语言赘余,观点具有极端性,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对于我们理解群体心理的成因及特征仍然具有一定帮助。

何为群体心理?

作者认为,群体具有两个特点:一,每一个人个性消失;二,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而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都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从而被隐藏、模糊,从而做出违背自己理智的行为。

几年前的保卫钓鱼岛游行示威行动,在民众情绪逐渐高昂时,疯狂的民众秉承法不责众的信念开始打砸日系车、日本店,甚至迁怒于无辜买家。日常中怯懦随和的民众在群体心理的蒙蔽下,理性思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归于群体的情感发泄。等到事件结束,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疯狂而不受控制。

一方面理性逐渐下降,一方面感性不断上升,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便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

群体大多时候是缺乏思考的,但同时这份力量又是强大的。不论是文化大革命中,肆意妄为,旨在打倒“走资派”的红卫兵;还是南京大屠杀中,烧杀抢掠、“效忠日本天皇”的侵华日军,都是集体意识下,泯灭理性的恶魔、厉鬼。历史上无数的暴乱、混沌皆有群体心理的影子。

而在科技、思想都有所进步的今天,正面的杀伐虽然减少,但暴动的形式却愈发多样。媒体的高速发展,也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我的可能,但这份力量同样也会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毕业于台大兽医系的简稚澄,一生致力于救助小动物,但个人力量有限,只能对那些没有被领养的小动物实施安乐死,但却遭遇网络暴民的集体围剿。最终,在一片不理解与辱骂中,她选择了自杀。而凶手们只会吹吹键盘上的灰尘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就是群体心理的不可控性。也许朋友圈“岁月静好”的自拍达人,摇身一变,就是某某主页下带头问候别人母亲的喷子头目。弱小的个体往往会因群体的庇护,迸发出极端的危险情绪,进而引发重大问题而不自知。

我们所面对的群体心理现象

1.粉丝文化

不管是猪还是老大哥(详见乔治奥威尔代表作),群体总是有一个领袖的。这个人的意志带动大家的情绪,从而把星星之火汇成燎原之势。这种意志,即是群体之信仰。

伊斯兰教把“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视为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视为信仰。

Otaku把“萌即是正义”视为信仰。

而这种信仰在粉丝的眼里就是无条件的热爱并拥护自己的偶像。

有了这种信仰,最自我的人也会被偶像所奴役;最抠门的人也会不惜千金购买各种周边;最温顺的人也会破口大骂黑粉,甚至诋毁其他艺人。

从最初单纯喜欢其某些特质到最终成长为,偶像的一切皆正确,整个洗脑过程轻松而愉悦。配合上各位粉圈兄弟姐妹的支持与鼓舞,每一次与其他的艺人团队的撕逼都像是一次带有正义性质的制裁,像极了曾经的李毅吧。他们高举着“脑残不死,圣战不死”的旗帜,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自认为践行了正义,实质上是中二青年浪漫的意淫。

这背后的实质仍然是群体思想的非理性化作祟。

粉圈文化的可怕之处在于不分是非阵营和去个性化的强制集体荣誉感。一旦上述两条都占了,任何事都没有了讨论与和解的可能,只不过看谁更疯狂和党同伐异。以爱和荣誉的名义制造无数仇恨与伤害,几乎是缩小版的宗教战争。小到个人喜好,大到国家民族,我都很害怕这种文化变成主流。

2.学校教育

不得不说,我们所处的教育中,无时无刻教育者都在引导学生向群体心理靠拢。从校服、红领巾、发型这些外形上的统一来达到去个性化。再从千篇一律的政治正确的理念、文章、历史观从思想上遏制每个人的自由思考空间。仿佛整个社会,从来没有一个真真正正独立思考的“个体”,而只有被称作学生群体的背书机器。

背后的本质自然是方便管理,减少反抗,但这背后所牺牲的却是千千万万学子对于天性的解放。哪怕上了大学,每当开办运动会,你都能看到献给领导们看的整齐划一的列队仪式和毫无亮点的会操表演。所谓的评判标准也仅仅只有动作一致、声音齐整。甚至每每有一些与你毫无关系的浪费时间的会议,你都会被拉出来以学分为要挟充当观众,满足校方的审美标准——人多就是成功。

在德国影片《浪潮》中,高中教师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法西斯主义并非存在于其他人中,而是存在于这里,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中。

令我所震惊是,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其展现的正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

我们的教育中总是要提倡我们要爱校,爱班集体,但却很少有人对我们说你们要爱自己。集体荣誉感固然听上去很美好,但不能是牺牲了个人尊严与价值后所带来的产物。要知道,侵华日军哪个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人不是誓死效忠天皇?基本的道德底线和集体荣耀,孰轻孰重?我们的学校并没有告诉我们。

由此产生了一批以遮掩学校丑闻,为热爱学校的护校宝、xx人。殊不知,在道义面前,所有的掩耳盗铃、粉饰太平都不过是一厢情愿。

听命于老师的吨吨教诲,从小树立鸿浩之志,把集体归属感奉为圭臬,抛弃自我的价值,沦为整个学校机器的一颗螺丝。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有人说,质疑与焦虑不能创造价值。

但我认为,质疑和焦虑是可以引导价值的。

倘若没有鲁迅先生批判当局政府,千百万中国人仍旧生活在愚昧当中;

倘若没有伽利略反对亚里士多德,我们今天是不是还认为大球比小球落得快?

倘若没有马丁路德金的呐喊,黑人是否永世不得翻身,生而轻贱呢?

世界并不会自己调节他的秩序与不协调,质疑与焦虑是行为的的基础。

你是这世界的一份子,但你首先是你自己。

相关文章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现实映射

    《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沃·勒庞所完成的一部群体心理学作品。本书通过多种视角及举例,描述了群体心理的...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高清 PDF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高清 PDF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高清 PDF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亦言译...

  • 【乌合之众】·第一卷: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第一卷:群体心理 一个个体有个性,个体汇聚成的群体也有特征,《乌合之众》研究的正是群体的特质。 前几...

  • 《乌合之众》|始终独立思考,做自己的领袖!

    一、作品简介 《乌合之众》以“群体”为中心展开叙述分为三卷,分别介绍群体心理特点,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和不同...

  • 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

    【书籍】 《乌合之众》 【全书结构框架】 一、群体的心理 1、群体的一般特征 2、群体的感情与道德 3、群体的观念...

  • 乌合之众一

    乌合之众是一本心理学著作,讲述的是群体心理学。 首先要定义群体,这个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是指...

  •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书籍,串串在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对大众心理有了以下的理解: 1、群体的特性 群体并不单...

  • 无题

    《乌合之众》这本书,主要涉及群体心理和群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首先,通过了解群体的特性和群体的观念,认识了群体的基本...

  • 努力的三个模式,请对号入座

    《乌合之众》提到集体心理时,称个性会消失,群体智力会削弱。并且群体的智力劣于独处的个人。进入群体,个人会失去个性,...

  • 每周一本《狂热分子》书摘

    1 本书导语 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是从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即个体融入群...

网友评论

  • f9e0c0338065:如您所说,勒庞在一百多年前写下的书,以今日之我来看,许多观点是偏激的失衡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相当深远的时代前瞻性,由此看出,我们在思想层面同西方国家的差距也有一百年了。勒庞在书里所批判的,时至今日仍然被我们许多学校、政府等所奉行,而我们也习以为常,这与我们千百年来的封建思想有关。集体荣誉感听上去是美好的,但美好的事物不能以牺牲、践踏个体的尊严为前提。我个人水平也不高,您不必有所介怀。感谢您的讨论😊
  • 鸭鸭一号:你好呀,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其实也得辩证地去看待。毕竟庞勒的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离我们当代也有着久远了,在书的译者序中有提到,个人认为他有点“小偏激”。再之于社会管理体系来说,几千年的君主统治下的那种“奴性”已经被深深根植了,想要改变并且管理的让人民满意其实挺难的,我不否认有些做法确实如您所说,但换个角度想想可能也是不得已。不过“乌合之众”确实应该在某些警醒我们。个人了解尚浅,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进行讨论。:ghost:
    f9e0c0338065:@鸭鸭一号 哦对了,另外还有一部书叫做《群体的智慧》by詹姆斯·索罗斯基。两部作品一部写愚蠢的群体,一部写明智的群体,两者结合起来,会对群体有更明晰的理解

本文标题: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的现实映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hg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