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狂热分子》书摘

作者: crazyyoyo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11:29 被阅读63次

    1 本书导语

    勒庞的《乌合之众》和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是从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即个体融入群体后的群体疯狂特质。

    当个体融入群体后,很容易丧失自我而成为群体中的一部分,聚在一起的群体可能会产生一种集体性的狂热。“投身于群众运动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畸零人,他们出于某些原因觉得自己的生命无可救药地失败,因而盲目投身于某种神圣事业,好让个人的责任、恐惧、缺点得到掩埋。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渴望改变的愿景是催生群众运动狂热的驱动力;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哪些人群容易成为狂热分子;

    第三部分讲述群众运动中狂热分子的团结行动和自我牺牲;

    第四部分主要简述了群众运动的铺路人——“言辞人”。

    2群众运动的吸引力(一)——对改变的渴望

    群众运动的积极阶段,主要由具有狂热信仰、准备好随时为一件神圣事业牺牲的“忠实信徒”所控制

    忠实信徒,是指群众运动中坚定的追随者,他们狂热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主义绝对正确,而其他人的信仰、主义则绝对错误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在于对改变的渴望、对替代品的渴望和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群众运动的内在动力,渴望的性质因素:

    1.不满情绪。

    2.拥有权力感。

    “失意”才是群众运动和革命的主要动因

    失意者则更希望看到生活的急剧变革,他们怀有无限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而这种拥有无敌力量是他们拥有权力感的体现。

    3.信仰。

    参与群众运动可以成为失意者或绝望者的神圣事业,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并不满意,转而通过参加群众运动追求一种“无限伟大的事业”来“逃离自我”,他们因此会在运动中将未来无限放大,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执着和疯狂。

    3群众运动的吸引力(二)——对替代品的渴望

    摆脱他们可厌的“自我”,也就是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否定的渴望。

    对于失意者来说,群众运动是一种替代品:要么是可以替代他的整个“自我”,要么是可以替代一些能让他的生活可以勉强忍受的元素。

    1.自信

    2.寻找自我

    参与群众运动,可以寻找到自我,感受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3.自尊

    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的生活后,他们会得到庞大的自尊,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4.个人希望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5.生活意义

    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甚至赴死精神,都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

    6群众运动的吸引力(三)——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也就是说,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视为其潜在信徒

    当人们接受群众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参加何种群众运动都有可能。

    群众运动间都是相互竞争的,一方增多,一方必然减少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使得一个群众运动极少只有单一性格

    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风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

    群众运动替代品——移民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应许之地迈进。

    7潜在的皈依者——不受欢迎者

    霍弗认为,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被遗弃和被排斥的人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原材料。社会低等成员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

    8潜在的皈依者——心怀不平者

    潜在的皈依者除了不受欢迎者外,还有心怀不平者,主要包括穷人、畸零人、被遗弃的人、少数民族、青春期的少年、有野心的人、被某些恶德或偏执挟制的人、无能者、极度自私的人、对生活厌烦的人、罪犯。

    霍弗认为,“在一个集权社会里,革命爆发,一般不是因为人们对压迫和困苦的怒火趋于沸腾,而是由权力框架发生松动所导致。”

    9潜在的皈依者——穷人

    工人想改变现状的渴望程度到了极点。

    穷人在没有出路时,只能反抗,抑或起义。

    (大都会)

    穷人的5个类型:

    1.新穷人

    新近贫穷的人,如德国和意大利,纳粹和法西斯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是破了产的中产阶级。

    不是所有穷人都是失意者。

    2.赤贫者

    不满情绪最高涨的时候是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以致一种理想状态看似伸手可及的时候。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我备注,拆迁房屋的钉子户)

    3.自由的穷人

    新遭奴役的人就是刚获得解放的奴隶,因为最容易让群众运动滋长的环境,就是一个相当自由却缺乏舒缓失意感机制的时候。

    当一个人的自我是软弱无力时,自由对于他就是一种负担,他宁愿接受别人给予的有保障的生活,用一位纳粹党员的话:这是一种免于自由的自由。

    4.没有创造力的穷人

    在普通的生活中无法创作一部巨著、绘著一幅名画、设计一座雄伟建筑,而在纳粹运动中,他们可以补偿自己的无能表现。

    5.无所归属的穷人

    独来独往的人,没有团体可以掩盖自己的渺小、无意义和寒酸

    10潜在的皈依者——畸零人&极端自私的人

    不同的畸零人失意感强弱悬殊

    暂时畸零人

    是尚未达成志向,但还没有放弃希望的人

    永久性的畸零人

    主要指因为缺乏才干,或身心有不可补救的缺陷,故而无法达成生平愿望的那些人

    极端自私的人特别容易有失意感

    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11潜在的皈依者——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和少数民族

    机会无穷就像机会稀少或缺乏一样,可以是失意感的有力来源。

    淘金者、掠地者和追求一夜暴富者明明是最自私的人,但往往极乐于表现自我牺牲精神和参与群体行动。

    少数民族会因处境岌岌可危而产生不安全感,以致产生失意感。

    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又会比成就中庸的人感到更大的失意感。

    12潜在的皈依者——烦闷者&罪犯

    当一个群众运动刚开始时,它得到来自烦闷者的同情和支持往往多于被剥削者与被压迫者。

    自己生活贫乏和无意义是人们厌烦感的主要来源

    狂热的爱国主义和宗教或革命的激情一样,常常可以作为罪恶感的抚慰之所

    有力的群众运动会培养起追随者的罪恶感,它不但会把人的自主“自我”形容为贫乏和无助的,还会把它说成是罪孽深重的,而悔罪的方法则是抛弃个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得救的方法就是把自我掩埋在团体的神圣一体性中。

    总结

    处于某个群体心理状态下,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殆尽,无意识人格开始发挥作用。

    群体的情绪化会使得个人的情绪受到传染,个人丧失了辨别力和意志,便失去了自我,进而成为狂热分子,做出疯狂和不理性的行为。

    13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一)——形成前提

    一个群众运动得以维持和稳定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知道了培养和巩固这种团结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过程,我们才能掌握群众运动的特征和策略的内在逻辑。

    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伟大领袖,他倡导的自我牺牲和团结行动与其主张的“非暴力”学说有内在的关联。

    甘地的“非暴力”基本上承袭这两点:

    一是不杀生,即戒杀;

    二是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

    霍弗说:“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自然而然产生集体行动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为何会自发于失意者身上?

    失意者渴望逃避自我,而这种渴望让他们倾向于集体行动和自我牺牲。

    失意感不但会让人产生团结和勇于牺牲的渴望,甚至会创造出让这样的事情实现的机制。

    一个积极群众运动的主要策略,是在其追随者中间诱导培养一种失意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4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二)——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

    1.把个人同化到集体。

    让一个人产生自我牺牲精神,必须撕去他的自我同一性和特殊性,要把一个人完全同化到集体之中。

    把个人同化到集体是为了不让个体产生孤独感,而是让他们有归属感。

    参考铁幕作用

    2.戏剧元素。

    一个能干的领袖,就是要为追随者制造一种幻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某种肃穆或轻松的表演,以致忘了生死问题的严重性。

    只需服从命令,就能展示其荣耀之举。

    3.贬低现在。

    一个群众运动初起时会歌颂现在,攻击过去,但当群众运动加速发展时,必然会改变强调的重点,即贬低现在。

    1)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是其对抗“现在”的策略。

    2)比隐约贬抑“现在”更为有力的,是把一个光荣“未来”的图像给鲜明地描绘出来,这是提升信徒胆量和促进自我遗忘最有力的推手。

    3)讴歌“过去”的同时,还要抬出一个灿烂美好的“未来”。

    一方面他们对“现在”的悲愤得到宣泄;另一方面他们获得一种隐约的平等感,这些会引起失意者的共鸣。

    4.“未得的东西”。

    我们会愿意为想得到的东西而死,多于愿意为已拥有的东西而死。

    自我牺牲的动力不可能是出于任何具体利益的考虑,因为具体的、真实的,都没有生命重要。

    5.教义。

    自我牺牲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因为自我牺牲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它不可能是经过探索和深思的结果。

    例如保险公司的保险

    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虔诚者总是呼吁别人应该用感觉而不是脑子去理解绝对真理

    6.狂热

    煽动激情可以有效推翻一个人与其自我间的平衡。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宗教狂热者的对立面不是狂热的无神论者,而是温和的愤世嫉俗者。

    15群众运动与军队

    这里主要阐述群众运动与军队的区别:

    相同点:

    群众运动和军队都是集体组织;

    两者都会抹去个人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两者都要求自我牺牲、无条件服从和一心一意的效忠;

    两者都广泛利用“戏剧元素”;

    两者都可以为那些没有能力过自主生活的失意者提供避难所。

    不同点:

    军队无法满足人们想过一种新生活的需要,它不是通向救赎的道路,它是一种暂时性的工具,可以随当权者的意愿组合或解散;

    而群众运动则是一种永恒的工具,参加者会视之为毕生事业。

    退出军队的人是退伍军人或英雄;

    而退出群众运动的人则是叛徒。

    军队的职责在于支持、保卫和扩大现在;

    群众运动则是为了摧毁现状。

    军队的凝聚力来自不带情感的机制,如操练、团队精神和纪律;

    而群众运动的凝聚力则来自冠冕堂皇而空洞的训话、口号、神圣的标志。

    军队的领导者不相信奇迹,

    而群众运动的领袖相信奇迹。

    军队自我牺牲的方法是通过义务感、戏剧性、团队精神、操练、对领袖的信仰而培养的;

    群众运动则是通过对“现在”的贬低和对“自我”的排斥获得。

    军队和群众运动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对大众和暴民的态度。

    军队的将领视群众为反复无常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人,甚至是暴民,需要镇压;

    而群众运动的领袖能够发现群众的无敌力量,甚至可以战胜军队,并能创造一个新世界。

    15团结催化剂(一)——仇恨

    群众团结在一起,靠的是什么呢?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

    仇恨可以卷走自我,使人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民众中隐藏着一种“抽象愤怒”,即不特定之人因不特定之事引发的普遍和长期的愤怒,这种愤怒如果没有合理的渠道发泄出来,终将以非理性的方式宣泄出来。

    对于一个群众运动,仇恨的对象如何确定呢?

    首先,最理想的魔鬼应该只有一个。

    其次,最理想的魔鬼应该是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的。

    最后,理想的魔鬼应该是个外国人。

    这个仇恨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为什么能发挥凝聚的作用呢?

    首先,恨意源于自卑。

    其次,恨意通过选定的钦佩对象来塑造自己,以凝聚人心。

    恨意通过赋予生活的新意义来凝聚力量

    恨意通过热忱、激情和希望来相互作用,以获得吸引力。

    恨意产生于舍弃自我的人和自我否定的人中

    16团结催化剂(一)——模仿

    狂热是一种集体心理现象,应从集体中来理解它的产生。

    模仿是重要的团结催化剂。

    失意者缺乏自信的性格也会刺激起他们的模仿性。

    模仿对于一个群众运动是有利有弊的。要避免有破坏性的模仿,最有效的方法是灌输追随者一种藐视外部世界的心态。

    感染现象在群众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模仿在于人们的易受暗示性,也会产生一种社会传染效应,即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现象,是指个体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的动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频率和情绪。

    反正群众运动中,个人行动,集体买单。

    17团结催化剂(二)——说服手段与强制手段

    我们越有理由内疚,我们的宣传就越狂热

    狂热和暴力可以相互促进,狂热可以带来暴力,暴力也可以孕育狂热。

    征服与说服手段是相伴而行,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借口和工具

    当群众运动需要用无情和坚决的武力来制止时,狂热的信念可以有效发挥暴力。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介绍了三种有效说服的手段

    断言

    即言简意赅,有威望的领袖不考虑任何理性的推理和证据,简短断言最能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的头脑;

    重复

    即用措辞不变的词语来重复,断言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积累成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手段最终能够使人把断言当作真理接受下来;

    感染

    犹如前面的模仿作用。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而这时,强大的感染过程就开始发生了。

    18团结催化剂(二)——领袖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呢?换句话说,群众领袖应具备哪些才干?作者认为有如下11点:

    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

    钢铁般的意志;

    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

    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幸运之神眷顾;

    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

    藐视现在;

    懂得利用人性弱点;

    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

    厚颜无耻,可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

    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

    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聚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无意识地投靠一个看起来十全十美的人。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

    自由社会的领袖

    与其说是领导人民,不如说是追随人民。

    和群众运动的领袖

    不需要追随人民,反而是人民在追随领袖。

    失意者之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领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他们不想要的自我。

    是领袖要了解群体的心理、掌握群体的心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领袖

    19团结催化剂(三)——行动

    行动是促进团结的媒介

    踢正步让人心无二用。踢正步可以扼杀思想。踢正步可以泯灭个性。

    同时,行动中需要坚定的信仰以保证行动的迈进,这些信仰有这些:

    自信拥有唯一和独一真理,从不自疑;

    感觉自己受到一股神秘力量支持,不管这力量是上帝、命运还是历史法则;

    绝对相信自己的敌人是邪恶化身,必须予以粉碎;

    乐于泯灭自我和为义务献身。

    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因为它会让所有精力和热情得到宣泄,变得干涸。

    20团结催化剂(三)——猜疑&团结的效

    猜疑也是其成分之一,是一种群体团结的催化剂,而且群众运动广泛使用猜疑作为一种统治机制。

    相互猜疑可以带来相互恐惧,后者会像一个铁环套那样把大家紧紧套在一起。

    团结化是一个减损多于增益的过程。

    很多自然倾向和冲动都要加以压抑,这都是失去或减损。

    至于那些看起来是获得或增益的成分,如信仰、希望和信心,其源头都是消极性的

    对于这些“忠实信徒”感觉到的不完整和不安全,群体运动是用什么手段来强化和维持的呢?

    把教条提高到理性之上,使得个人智慧没有用武之地;

    提供经济集权使得生活必需品稀少,让个人产生经济依赖;

    教诲信徒向教会、党、国家、领袖或信条献身,可以强化个人的不完整感。

    21言辞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

    知识分子,我们在群众运动中称为言辞人。

    群众知道,言辞人的话再激烈也不会产生实时效果。当局只会用温和的方法对付他们。

    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是群众运动的舆论制造者,在群众运动还没有展开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从舆论上动摇现有体制,弱化当权者的威望。

    区分言辞着,狂热者,行动者的意义在于掌握群众运动的内在机制:

    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

    但一个群众运动要能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却必须借助狂热者的气质和才干;

    而最后可以让一个群众运动获得巩固的,大半是靠务实的行动人。

    言辞人的不同类型:

    言辞人分为许多种不同的类型。

    他们可以是教士、先知、作家、艺术家、教授、学者或者一般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共同的特点:

    都有一种深切的对被肯定的向往。为了祛除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外界的力量,而他们作为言辞人就是群众运动的铺路者。

    言辞人有其自身的性质:

    两面性、个人性和软弱性。

    两面性:

    几乎每一个喜欢找茬的言辞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阶段乐于当趋炎附势者和朝臣。

    个人性:

    不管一个抨击当局的言辞人,多么相信自己是为被压迫者和受伤害者仗义执言的斗士,他的动机十之八九都是私人和个人性的。

    软弱性:若是一个言辞人的崇高地位受到当权者恰如其分的承认,他往往会找出各种高尚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站到强者一边打压弱者。

    言辞人对国家稳定性的影响:

    一个体制明明无能至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

    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站在弱者的一方。因为哲学讲思辨,讲道理,而只有弱者才会去讲理,强者不需要讲理。

    言辞人的冷嘲热讽可以动摇政府威信,并让大众兴起改变现状的风潮,同时,这个削弱政府威信的过程有时还会催生新的狂热信仰。

    为什么?

    一方面,戳破一种狂热信仰或偏见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撼动狂热主义的根本。

    另一反面,大多数人无法忍受生活的贫乏无聊,除非是有某些东西可以让他们热烈献身,或有某种激情的追求可以让他们掩埋自己。

    好斗的言辞人会通过什么方式为群众运动铺平道路呢?

    攻击现有的信条和制度,使之威信尽失,不再受人民拥护;

    在没有信仰就不能活的群众中创造一种信仰真空,以致一个群众运动起而宣扬某种新信仰时,幻灭了的群众会振臂相迎;

    为新信仰提供主义与口号;

    动摇“优秀者”——就是没有信仰也可以活下去的人——的信念,让他们在面对新狂热信仰的兴起时,没有抵抗能力。

    言辞人和群众是有着内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言辞人是要求它给予个人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自由;

    群众是盲目、独裁的信仰,要建立一个整齐划一、没有个人性可言的完全统一。

    言辞人打动群众之处不在于他们揭示出现秩序的卑劣,而在于揭示出它无可救药的无能。

    一个群众运动的悲剧角色往往是为其前导的言辞人,又特别是那些活得够久,眼看着旧秩序为群众的运动所推翻的言辞人,而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们本质上都是个人主义者。

    群众运动一旦成形,权力就会落进那些根本不相信也不尊重个人者手里。

    22狂热者

    狂热者推动了群众运动的形成。

    什么样的人才是狂热者呢?抑或狂热者是打哪儿来的呢?

    狂热者大部分是来自没有创造力的言辞人。

    言辞人分为两种

    创造欲望得到满足者

    当群众运动没有失控时,有创造力的言辞人会掌控群众运动,并导向一个温和的方向,因为他们的激情在于改革而非摧毁。

    创造欲望得不到满足者

    当旧秩序已失控,只有凭借坚强的团结和自我牺牲才能取得胜利时,有创造力的言辞人被推到一边,权力就落入狂热者,即没有创造力的言辞人手上。

    当狂热着的憎恨成为一种习惯。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23务实的行动人

    行动人可以把群众运动从自取灭亡的分裂和狂热者鲁莽的行动中挽救回来。

    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拥有它。群众运动活力阶段的生命力来自对抗和彻底改变的渴望,但最后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制度化和维系业已赢得的权力。

    24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一)——群众运

    动无创造性的表现

    一个群众运动中找到某些真正的创造性,这会出现在积极阶段的之前或之后的阶段。

    积极阶段的群众运动会干扰创作活动,具体表现如下:

    群众运动引发的激情会把原可用于创造的精力消耗殆尽;

    它会要求创作活动为运动的推进服务;

    当一个群众运动打开了宽广的行动领域(战争、殖民、工业化等),个人的创作精力会被进一步抽干;

    狂热的心灵状态本身就会令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窒息。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也是他们智力贫瘠和情绪单调的原因;

    狂热者心态傲慢,产生不出新的创见;

    即使一个群众运动流露出原创性,也只是表现在应用和模仿两方面。

    25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二)——决定积极阶段长短的一些因素

    目标明确可以使积极阶段的持续时间更短。

    把追求完全团结和无私的理想社会作为目标,会使群众运动的持续时间延长,甚至直到永远。

    群众的特质和一个群众运动的积极阶段的长短还有一层关联。

    领袖的人格特质是左右群众运动性质与长短的一个关键因素。

    群众运动始创时的作风,对于其积极阶段的长短和终结时的形态都会有影响。

    26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三)——有益的群众运动

    有益的群众运动需要一个拥有把人民宗教化能力的领袖。

    群众运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有益的群众运动有助于唤醒和振兴一个停滞的社会。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尤里斯·马塞曼的回答是:“一位领袖必须起到三种重大作用:第一,为被领导者谋求福利;第二,建立一个令人们在其中能有安全感的社会组织;第三,提出一套使人们真诚信仰的思想体系。”能完全起到以上三种作用的领袖,只有穆罕默德一人。

    一个群众运动的发起和发展离不开言辞人、狂热者和务实的行动人。

    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

    📚书单推荐📚

    美国哈罗德·伊罗生的《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

    《希特勒》

    电影《生死狙击》

    电影《浪潮》

    勒庞《人及其社会》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

    ✍️写作思考🤔

    群众运动中的言辞人很像广告,买完产品以后就忘了,怎么能让言辞人融入群众运动,而不只是推波助澜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周一本《狂热分子》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ql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