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与苏州的差距与江苏浙江政府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也有重要的关系,江苏政府选择的是苏南模式,集中于引进外资,给上海做配套。因此江苏最成功的城市就聚集在沪宁轴线,而自主发展的浙江的主要产业轴则主要集中在杭甬一线,因此嘉兴所处的沪杭线等于是被忽略的一线。江苏与浙江模式的比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三君将来要花大精力论述这一问题。此处仅从比较苏州与嘉兴命运差别的角度间接论述之。
我们知道,解放前上海是东亚的金融中心,万国都市,但是解放后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78年改革开放,中央政府选择了四大特区,依然没有上海,这次的选择让深圳这个小渔村从此崛起,成为全中国劳苦大众淘金的乐园。这个时候上海依然很落寞,一直到邓爷爷南巡,感叹太晚发展上海,上海在1990年才迎来了浦东发展的大机遇。长三角乃一向荣辱与共的区域,上海落寞的时候,苏杭的日子也不好过,江南这一在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最是一等富贵风流地的区域经济居然被蛮荒之地的珠三角超越,并远远甩下,此时上海与江南乃一条藤上的苦瓜,真真苦不堪言。幸亏浦东开发之时,也是江南重振之日。我们看一下江苏省当时的决策,中央90年提出浦东开发,江苏省在92年立刻开始着手修沪宁高速,沪宁高速在1996年全线贯通,这明显是要借上海之力,发展自身,那么同为上海周边的浙江省,理论上也可以马上修沪杭高速,但是沪杭高速在1995年才开始修建,比沪宁完了整整3年,但是在92年,浙江其实也修了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那边是杭甬高速。
当时的基建投资跟今天不一样,高速公路是一笔重大的投资,江苏和浙江在高速公路修建顺序上的选择,其实反映的是两地不同的发展思路与模式选择。浦东开发和上海崛起,大量的外资以上海作为桥头堡涌入中国,但是上海的区域有限,很多需要大面积厂房的制造类外企无法获得合适的土地面积,这个时候,靠近上海的苏州各区县优势就显现了。因此苏南模式早期,说白了就是为上海做工厂,而外资在上海主要做市场和管理。但是浙江没有选择这条道路,浙江选择的是发展自身的民营经济,而不是依附于上海。这种选择的差别背后反映的是不仅仅是发展思维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资源禀赋的不同。首先,江苏没有深水海港,连云港虽然港口条件优良,但处于苏北地区,离江苏的主要经济核心区域太远。进出口贸易的咽喉被上海扼住;而浙江的宁波舟山港的港口条件要超过上海港,简而言之,浙江不需要上海就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而江苏却离不开上海;其次,浙江的民营经济远较江苏发达,相比于依赖他人,自力更生的确是更好的选择;再次,江苏平原面积众多,我们知道,中国耕地坚持严格的总量控制政策,但是在省级层面,施行灵活的增减挂钩,即整个区域层面,耕地面积保持不变即可,至于那个地级市建设用地多点,耕地少点,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区补足,这个政策其实给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最大的红利。江苏平原众多,因此可以尽可能的将建设用地指标给苏州,而通过增加苏北地区的耕地数量来保持总量不变。但浙江多山地丘陵,平原较稀少,嘉兴湖州地区是难得的平原地区,这样一来,浙江如果给了嘉兴较多的建设用地指标,很难在其他区域取得耕地总量平衡。但是在浦东开发之初,建设用地指标就是吸引外资最重要的资本啊,嘉兴捉襟见肘,无法引进大企业也实属无奈。
综上所看,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浙江模式,从他们区域自身的禀赋来看,都是具体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至于哪种模式更有优势,目前大多数人都更看好浙江模式,对此长三君有不同意意见。因为首先任何模式都有优劣势,浙江模式虽然藏富于民,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大都草根出生,管理、研发方面非常薄弱,很难成为管理规范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苏南模式下,在分配下,外资企业是拿了大头,但是首先外资企业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赚了钱他也要再投资,此外,外资带走钱,但是他在当地带来的管理知识、培训的熟练管理与技术人员这些都是巨大的财富;其次,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苏南在通过引入外资完成资本积累之后,民营经济也在大力发展,实际上,有了给外资代工储备的丰富管理与技术经验,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不够,长三君还是坚持认为,经济发展道路本来没有那么多模式可讲。开放有序的市场、高效的政府、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完善的技术研发力量和丰富的金融支持,是所有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成功的共同原因。与其争论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优劣,不如在真正重要的方面下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