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朵紫色睡莲——2018年1月14日课程备忘录(上)

那朵紫色睡莲——2018年1月14日课程备忘录(上)

作者: 心理学工作者_张旭兰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19:25 被阅读0次

    “一个好的仪式感一定是一个好的自我激发“,再次听到这句话,内心的愿力又稳稳的向前被推动了一步。

    2014年起,在每年最后一天,我都会给自己一个仪式感,迎接新年的同时也在自己生命的刻盘上在重重的划上一道印迹,而这个仪式,我总是会选择在高山之巅,伴随一年的最后一缕阳光在地平线上的消失,回望过去的365天,并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我的身边之前,远远的守候着他的到来,以那个当下为起点,朝向前方365天远的地方,掷出一条仅仅明确起点与终点的线段。

    2017年的这个仪式,我选择了华山,也很幸运的有很棒的小伙伴的同行。而这个仪式成为一个起点,一个线段,坚定有力的掷向了未来,这是一个稳健而有力的起点。

    接着,1月1日,迎来了新年的开年大课,这堂课意义的重大在于老T分享他与自己这个阶段原型的撞见、一个背包上路的少年的赤子之心、一个将太阳的光芒揉进天与海的蔚蓝,并将它们一并凝缩在一朵紫色睡莲之中的清透与深邃、一个与这朵紫色睡莲通达着的少年的灵魂、并在撞见之后依然背包上路的赤诚与稳健。这堂课意义的重大在于,让我更深的明白焦虑是分离的代谢产物,而焦虑的转化与整合程度是评估分离以及心智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这堂课的重大还在于,常青藤组启动了每次课后的分享与讨论环节,并完成了一次非常精彩与凝练的讨论,又稳稳的给这个开年踩下了坚实的脚印。

    而且,这堂课重大的意义还在于激发了大家,让张建芬写出了精彩的备忘录,并且被老T珍贵的分享了出来。这一切都一步步的推动着我,在周天的下午,静静的坐下来,回到课堂中,回顾、整理,并将我所学所获留下一个印记。

    老T的那朵紫色睡莲

    磅礴深透的经验呈现的不仅仅是过往,更是一种可传递的感动和共鸣,原型与智慧当被赋予、被经验化,便多了一种参照功能,借此去洞见不同的心智水平与人格结构,于是,有了老T分享的一个十岁孩子Z和一个11岁孩子L对安达曼海边那朵紫色睡莲的对话进程:

    11岁女孩L,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学渣级别的学习成绩、老师口中一无四处的“负担“、父母无计可施而寄希望于”二宝“,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所有人眼中如此”不堪“的孩子,她自尊受到伤害、并且形成人格上的退缩,内心却仍保有着荣誉感和对家人温暖的关心,当老师让她去办公室帮自己那东西的时候,孩子就因为这个”价值感“而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治疗师给她已被暖暖的果茶,她第一时间想到妈妈病了,这杯果茶要给妈妈喝。如此温暖、可爱的孩子,却因为找不到社会认同的接口、因为找不到情感链接的出口,而被困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怯怯的渴望与退缩。

    直到她遇到了老T,她终于发现有人在乎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生活,有人关切自己的学习;有人理解自己的无力。老T成为这个孩子的兴奋性客体,于是在这个11岁孩子内心被激发之后,还是开始有力量感,开始愿意去面对大量作业带来的压力,开始可以用哭泣去表达自己的压力,并在哭泣之后愿意继续承担。

    同样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都积极的参与到治疗当中,共同去面对孩子未来的可能性,母亲不再因为老师对孩子的批评而去伤害孩子。或许母亲仍然无法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但至少她在努力的不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并且在孩子怯怯问到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了什么的时候,母亲有意识的去隔离老师只因为表象而得出的结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过往的家庭动力学影响了孩子的认知分化水平,孩子的符号性混乱让她无法完成认知的分化,就更无法完成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现实的认知,也就无法感受到现实观察中看到差异而体验到的美。

    所以,当老T让L以“一朵紫色的睡莲”为标题完成一篇看图作文的时候,她觉得那朵紫色的睡莲是静的,不好写出很多东西,所以问T能不能改一下题目,去写睡莲上的那只蜜蜂。孩子无法完成这个命题作文,但她看到、接纳并表达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并且以一种主体的姿态问T能不能换一个题目,孩子无法进入那朵紫色睡莲,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完成这个“作业”。

    L边思考边讲诉着关于小蜜蜂采蜜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小蜜蜂采到好吃的蜂蜜,把蜂蜜分享给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的故事。

    故事虽普通,但却也看到孩子纯真的内心以及内心被伤害的痕迹。在故事中,L两次提到“炫耀的眼神”,听到炫耀这个词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有一丝隐隐的刺痛,我似乎感受到在用这个词的背后内心的无力与被认同的渴望。但是,同时也看到孩子不易的同时心智的可塑性,小蜜蜂在因为自己采到好吃的蜂蜜而骄傲的同时,想到的是“我有好吃的东西,你要不要也来尝一下啊?”,想到的是有好吃的东西要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这就是可塑性,是孩子可被引导和带领的空间。

    L是典型的外倾情感型,缺少了思维的结构性,当情感找不到出口就很有可能被困死在情感之中。另一个孩子,10岁的Z则是不一样的类型,Z属于思维情感联合型,“思维浸透着情感,而情感里也一定有思维的骨架”,所有Z并没有过多的驻足在那只蜜蜂身上,而直接通过老T提供的信息,去感知T那朵紫色睡莲的存在与链接。他用诗歌的结构呈现他感受到的链接。“一朵紫色的睡莲,在大海与陆地的交界处等待一个独特的人到来,它的光明只为他留“,怎样的共情能力能让一个10岁的孩子仅仅凭着一张图片和简单的场景描述性还原,就可以穿越到安达曼海边感知那个现场,少年与紫色睡莲之间的灵魂链接!.

    T在Z的感受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在T将自己的诗歌念出来之后,Z感受到了磅礴的气派,感受到了那朵睡莲就这样等着少年而别人都没有发现它,就这样的等待。并且表达自己也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紫色睡莲。

    共鸣形成更开阔的视野,接着,音乐来了、对话来了、意向的推进与情感的响应,似乎,少年又回到了安达曼海边,熙攘的人群并不侵扰少年的沉静,少年的身旁多了一个童年,童年被少年的撞见与通透深深的触动,渴望着自己成为少年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朵紫色睡莲——2018年1月14日课程备忘录(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hl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