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世界中,新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AI、区块链、小人工智能、大数据、小程序··· 每个名次的背后,又有不断演进的知识和应用,好像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作为在互联网的从业者,总感觉要追上时代,别落伍,可是我们发现越追,越赶不上。时间不够用。
由此我们发现近几年时间管理的课程,尤为火爆;老师告诉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 这些技术层面的方法,某种程度解决了我们眼前的问题,同时节省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了。
2015年我毕业后,直接参与创业公司0起步,每天沉浸在学习新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快感中,本身在做学习型社群,在当时没有借鉴玩法时,就需要不断学习探索,觉得需要的线上课程就购买,一边要工作到11点,一边还要拼命补充养料,很少敢给自己放假,创业没自己的生活,两年后,伴随着身体出现状况后,离开了并肩作战的团队。
调整休息时,我开始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寻找关于时间的答案。
让我受益最大是采铜老师《精进》中: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同时我也正在践行这条路上。
工作生活有节奏感,张弛有度,引导我们做一个灵活的。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长久的方式。
用未来视角对待对待工作,讲求效率质量
未来视角,是指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设定好目标,在执行的时候就能有条不紊进行。
职场人使用频率较高规划工具:工作周报
工作周报涉及基础模块:本周总结和下周计划,
每周会列举下周主要推动制作的3-5核心件事,其它的琐事都是为其服务的,当然越详细越好,启动“提前演练” 的空间想象力,就是将这件事执行步骤在脑子里过一遍,为了做成这件事我需要步骤、调动的资源、联系的人员(或者涉及参与关键人物),一旦涉及到除自己之外的人就要去想意外情况,切勿感性的想当然。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流程图,来具象展现。
举例:曾经直播间,我以为直接用公司账号登录就好,没想到是原同事申请,所以需变更,找人提前审核,3分钟一件事,花了3小时去解决。
所以我们发现,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而除了自己意外都含有不确定因素,为了规避,提前规划充分考虑尤为重要;而习得这样充分考虑细节的能力,都是在一次次周总结回顾中进行。
周总结+计划,更像是计划、执行、评估、再调整的循环。执行及结果,是在验证计划可行性,而总结是寻找两者的差距,从而进行分析,完成和未达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每次周报,基本都会花费1-2小时完成,会以郑重心态的对待,在我看来,你越花心思,在执行过程越不会慌,越会有更多的主动性。通过周报形式,
1.一步步记录自己在工作中进步。
2.将时间花在核心事情上,提高工作效率,让单位时间内工作质量会更高。
要用享乐注意的视角对待生活,要慢下来
相对工作的快,生活则需要慢下来,享受当下;
张德芬老师倡导,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一平米空间”,享受独处,和自己待在一起。
当你尝试让生活慢的时候,发现需要舍弃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比如下班后可以拿刷会儿朋友圈,去小区跑两圈;
我有一份生活的时间表单,俗称工作八小时之外,其中设置固定事项清单,雷打不动必须坚持:早起和晚睡、运动,看书 。
(回想离开创业状态,调整休息,花费将近2个月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早6点起床,11点睡觉,所以大家也不用着急,让自己在一周内就能迅速养成,放时间尺度放长,看自己变化。)
固定化的时间表,让我拥有自己时间的同时,更加专注,不被意外的事情,潮流概念弄得焦虑不安,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地种下种子,等待发芽。
尤其在互联网工作状态下,知识迭代,人人都是在拼命追赶的时代,越是需要敢给自己留出时间,独立思考。
同时【勇敢】的背后,是我们有勇气去舍弃无意义的事情,克制浮躁信息的输入。
工作和生活中对于时间的原则,是可以随着我们认知不断地调整,因为人的大脑在不断地经受训练,当你发现更好的方法时,就去尝试迭代,更换,可能起初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旦再次适应,又是一个相对从前,更高的点。一起加油。
这是我在简书上发的第一篇文章,希望能启发我们在成长路上,更加踏实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