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让生活美好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作者: f763a81503e6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20:49 被阅读3次

    整个流行的过程中需要三种人的力量,内行是重要的信息源,因为他们在特定领域具有权威性,所以他们的看法能轻易被周围人所接受,可以认为他们的信息质量很高。这种内行并不一定指各个行业大牛,你身边擅长某一细分领域的都可以算上。比如你有朋友在保险公司干了很多年,当你想买某分保险的时候肯定会去咨询一下他的意见,因为他可能是你能接触到的人中在这方面的权威了。又或者你想看电影找朋友推荐,你会寻找身边那些阅片无数的大人的推荐。现在知乎上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大V,他们在特定的领域内的影响力就比较大了,称为内行也不为过。联系员是一个很奇妙的存在,他们没有内行那么专业,那他们在流行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了呢?他们的作用是信息的关键节点,大家听过一个说法吧,地球上任何一个人之间只要通过5个人以内都能联系到,这中间复杂的网络靠的就是联系员,很多人认识这个联系员,同时这个联系员也认识很多人,这样信息就能通过他来有效传递。称为一个联系员需要的条件有两条,一个是很多人认识他,二是他也认识很多人,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生活中常见的有那些社交大人或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这些人的特点是交际面比较广。比如之前在火星情报局上有粉丝通过给杨迪写信将给其他明星的信通过杨迪之手转达,这个时候杨迪很明显就是作为一个联系员的存在了。还有黄晓明也是娱乐圈内重要的联系员角色。推销员这个角色我认为数量可能是比较多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扮演这个角色,内行和联系员终究是少数,一个是靠专业能力一个是靠交际圈。我个人认为这个推销员像是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是即将抵达终端用户的最后推手。比如战狼2很火每天网上都有它的新闻,但这并不一定能促使我们走进电影院,别人都说好看就一定好看吗。这个时候只需要你周围刚看过的朋友说上句片子很棒之类的话即可。

    流行有着三条法则,分别如下:

    个别人物法则。信息的传递的关键点在于极少数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内行和联系员。流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要很多人参与才行,当我们看到流行的时候大部分整个的信息传递过程已经结束或是到了推销员这个地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大部分人只是作为终端信息的接受者而已。

    附着力法则。传递的信息需要包装。平淡无奇的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我们对这样的信息没有兴趣,信息自然无法传递下去。有一种说法是这年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脑白金的广告,广告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白痴,在广告界属于异类,但偏偏我们就记住了这样的广告,试问我们现在还能记住多少广告呢,这个脑白金广告应该是能排上号的。附着力法则本质上关于如何吸引注意力的,太普通的东西是无法获得注意力的,夸张、新奇劲爆的消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近年来标题党愈演愈烈的情况也是附着力法则的体现。标题党的出现只能说明我们对抗信息的阈值提高了,只有更刺激的信息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过多的信息负载使得只有那些能吸引到用户注意力的公司才能成功。

    环境威力法则。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个法则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我们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比如我昨天看快乐男声的5进4比赛,这场比赛与以往有个不同的地方在于选手开唱前有一段关于家的回忆的VCR,VCR中会谈及到选手的家庭经历和小时后的情况。评委听完歌后一致认为和之前的彩排比更有感觉,实际上我们是被制作组利用了,看完VCR后我们会被其中的情绪所感染,这个时候选手不在是银幕前那个只有舞台形象的歌手了,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跟我们一样有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无奈等,选手和观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敢说我们的判断是理智的,没有受到VCR的影响吗?现在的选秀节目已经沦为了比惨大会了,光唱歌唱的好是没有用的,还要有凄惨的身世,不行也要会编一个才行。还有一个例子是普遍观点认为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或是说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但实际情况令我们大跌眼镜,性格准确来说应该定义为特定环境下对特定事物的规律性反应。有一个关于如何释放恶魔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人员选择了一批学生参与这个实验,参与人员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随着实验的进行结果失控了,原本善良的学生变成了残暴的狱警和受尽折磨精神失常的囚犯,实验被迫提前终止,实验结束后这批学生自己也没想到会变成这个结果,类似的电影可以参考下《浪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jv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