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的记忆力是我们一直向往的一种能力,今天通过阅读《思维导图》这本书谈谈大脑是如何看待记忆这件事。
传统的观念在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大量的塞进大脑,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关键不在于如何吸取知识,而是当你需要运用的时候你如何能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来。比如你在1个小时内看了30篇新闻,现在让你立刻回想30篇新闻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估计能记得的数量不会超过10篇。这个时候不要自责,大家都是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大脑出了什么问题,人和人在大脑上的区别真的不大。
先要正确认识大脑的工作方式。大脑有着追求完整性的倾向,当你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大脑此时的工作不在该知识点上,而是在思索整本书总体是个什么逻辑顺序,这个知识点在全书的哪个结构中。这个时候你个人与大脑实际上是有冲突的。具体的原因来自于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的大脑不是一团浆糊,所有的信息可以随便往里扔。大脑不同的部位是分区的,不同的区域管理不同的功能。信息的传递借助于突触,所有的突触以树形的结构连接,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串联方式,有点像我们以前物理课上学的超级复杂的并联系统。举个例子,当你去图书馆借某本书时你是怎么做的,直接去把所有书架翻一遍吗?估计没有人会这么干,那我们又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会给书分个类,是属于社科还是文学或是外文等,然后去找具体的索引号开头的书架寻找。我们大脑追求完整性的原因也在于此,先要知道这个知识点属于什么大类,这样方便我们将信息存储到特定的区域,以后查找的时候也便捷。去图书馆借书我们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但是当我们运用大脑的时候却忘记了这一朴素的道理。
好了,现在该思考如何输入信息能使大脑以后更快的提取。首先,要将已有的知识分门别类的建立好体系,包括大的分类和具体知识点的正确存放。接下来就是新信息的输入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很少的情况,比如就一两条信息,这个就比较简单了,直接找到正确的位置往里塞即可。第二种情况是信息量比较多的时候,这个时候直接硬塞是不行的,一条一条的慢慢找位置太浪费时间了,正确的方式是先将这些信息分好类然后以信息快的方式输入进大脑,因为这些信息不可能互相完全没有联系,所以是可以按照一定条件打包的。
上面讲的是原理,将信息分类后打包输入大脑。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需要工具了,一个帮助我们分类信息的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好处是其树形结构和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相同,相当于大脑信息的外部呈现。
具体的笔记如下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