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完了《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书中谈到了临界知识的概念,谈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每日的反思、记录自己对待人和事的思考过程、情绪;教学相长,把你学会的东西讲出来,认知才会更加深刻;刻意练习,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书中所指的临界知识就是指那些能提升你认知水平,或者说认知效率的的底层规律。书中很多内容其实确实讲得挺好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自己真正有意识地去践行、去领悟、真正吸收书中的精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受书中的启发,我有意识地去反省自己的大脑在对待工作的应激模式。本周二的时候,领导说让我在周五的复盘会上做一期有关研报的分享。我大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天啊,我要当着那么多领导和并未熟悉的同事演讲,我的内心是恐惧的,排斥的。我内心在挣扎想找到各种理由不去参与演讲。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心还有另一个理性的我在呐喊,多么好的机会,多么好的机会重新梳理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还能锻炼自己在台上的演讲能力,你要抓住这次机会,对自己负责,不要一味地退缩,否则你永远也得不到进步。就这样,我内心挣扎着,挣扎着,终于,我还是选择了担当,让自己浮躁的心沉淀。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障碍,虽然当天的演讲并不能说是完美,但是我迈出了那一步,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反复梳理我演讲的逻辑,反复去打腹稿,反复的演练每一句话,构想好每一个可能的场景,并事先做好应对机制。可以说,我与我自己比较,我是进步了的。而且,我从中还悟到了一点,一直保持读书的状态,一直保持思考的状态,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做链接,你总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的。这次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我就受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好好学习》的启发,并将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我的演讲中去,个人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让自己的所学与自己遇到的各种场景做链接,你总会得到该有的馈赠。
千岛湖之行,名义上是部门的复盘会,实际上是每个人的复盘会,在此,我也对自己做一个小小的复盘吧。一场复盘会,其实是每个人的表演秀,是每个人之前所经历的场景对话。有些人,脑子真的很灵活,不但转的快,面对各种临时的场景都还能应对如流,风趣幽默,自然而不显尴尬。而对比我自己呢,好像每一个场景都要提前练习才能够更显自如,临场对话感觉自己各种蹩脚、不适。他们说话之间,感觉周围的空气都是灵动的,都是欢呼雀跃的,而我自己呢,感觉空气都要被我凝固冻结了。像类似这样一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刻意练习的吗?还是说,这是一个人的性格使然?或者说,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热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安静呢?后面我又结合自己在得到专栏看到的一篇文章,联想到这个可能就是场景的力量和语言结构、词汇量丰富与否的隐形力量。有些人经历的场景多了,他大脑的反映模式会更加多元,与他人对话的可能性也就更多。有些人接触到的词汇量更加丰富,他的谈吐会更加有趣,会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培养小孩,开发小孩的大脑智力,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她接触到的语言词汇量更加的丰富,从小就要让她接触到的场景更加多元。潜移默化中,小孩各种能力才会被塑造。可是,如何有效营造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自如对话的家庭环境呢?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