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王珞丹说的话,当时她在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扮演苏米这一角色。很快,这句话火了。
没人说得清从何时开始,心灵鸡汤就变成了心灵机枪。前几年一直很火的心灵鸡汤文在人们的生活里淡出,如果现在偶尔有人在社交软件上发一篇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很快,他会发现一万支箭向他射过去。而如果放在前两年,他收到的则是鲜花万朵,点赞如潮。
心灵鸡汤----那些闪现智慧、饱含温情、充满正能量的话语,确实曾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人们的心灵。其“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的特性,更让它在前几年大受欢迎。“华丽的跌倒,胜过无谓的徘徊。”“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一个足够宽容的心,就看不到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重读这些鸡汤式的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光辉。
但时移世易,鸡汤喝多了,也就腻了,甚至变成了毒药般的心灵机枪,这真是很奇妙的转变。
人们或许发现了心灵鸡汤文字的苍白,它终归经不起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看了很多鸡汤文,“原来没钱的我,今天还是没钱。生活中原有的问题,它还在原地打转。”生活的残酷没有丝毫改变,人生的痛苦还在身边纠缠。恍惚间,心灵鸡汤制造的美丽肥皂泡破灭了,生活的多艰、繁杂,人生的苦闷、无助再次赤裸裸的铺展在大家面前。
前些年,刚刚兴起的互联网成为鸡汤营销者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对成功者的幼稚膜拜成为社会大众的集体意识。心灵鸡汤大火之时,人们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找到了人生幸福的捷径,希望充满心间,对未来信心满满。但现实无法在想象里运行,经过时间的实践检验,心灵鸡汤的营养变成了泔水,人们看到了它的内在柔弱与贫乏。
在成功者面前,心灵鸡汤已经成为弱者的象征。新的价值判断和等级判断已经产生:“鸡汤是弱者的补药,强者的毒药。”更多人意识到,人生的成功者不屑于看,也没时间看心灵鸡汤,只有人生的弱者才会整天沉浸在鸡汤里煲着。更有人发现,喜欢读心灵鸡汤文字的人一般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于是,心灵鸡汤在无意间和弱者、低智划上等号,大众逆反心理产生。过世不久的著名诗人汪国真被一些人斥为“心灵鸡汤式的诗人”,曾经赫赫有名的文化学者、教授于丹,也被一些严肃的国学研究者及围观者称为“心灵鸡汤大师”,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让年轻人烦闷的絮絮叨叨的过气女人。
鸡汤营销者们无奈发现,“人傻钱多”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更追逐个性张扬展现的90后、00后年轻人眼里,那些属于上个世纪爸爸妈妈们才喝的陈年鸡汤,早已失去了鲜活的营养。(老航文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