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作者: 影伴人久_aeec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8:16 被阅读38次

最近读了《知识付费上演“四国大战”,何为正途何为歧途?》话题讨论的相关文章,结合自己对付费知识的体验,我梳理一下自己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互联网带来了知识学习的变革,知识海啸的时代,面对这么多知识,忽然感觉不学习已经不行啦,再不学习就要落后时代,于是开始“学习”(一边接受传统学校里的学习教育、一边自己探索自我学习提升途径)。因为大学期间一直就用喜马拉雅听书软件,后来喜马拉雅退出付费课程后,开始购买付费课程,然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付费知识平台不止有喜马拉雅,还有得到、知乎live、分答等等。

就只在喜马拉雅,每天打开软件都能看到很多课程,看到这些课程。我第一个冲动就是,我都想学,都想购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某宝上有卖这些平台的付费课程。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或者捡到大便宜一样。我立即买了vip会员,从此这些平台上的付费课程群里都会有更新,我可以随意下载,随意听。

结果是什么样,估计有些人可以猜到

——我买了之后,心理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满足,我感觉自己有这些课程,我好想就掌握学会了这些。自己一下子不焦虑了。

——对于课程,我惊叹课程的丰富,迫不及待统统下载到电脑上。然而海量课程并没有听完,实际落实学习到的更没有多少。

这让我想到了MOOC学习平台那让人吃惊的缺席率。还有新东方在线学习COO潘欣在《你们这一代忽悠》这样说:“能够做到主动终身学习的人是极少数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是否愿意学习,主要和'焦虑'程度相关,通常是阶段性的。”

课程给我带来的第二个困惑是每天打开软件总有很多新的课程,这样我感觉总学不完。于是我又开始焦虑了。焦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看到这些课程,总觉得内心鼓动着一种焦躁的情绪,总觉得自己内心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学习后内心的充盈和平静。太多的课程,让我选择困难症又犯了。而且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总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看,都在关注。但实际上,收获的很少。

借寒假这个机会,我开始不再打开这些软件。有空时候,静静的想想自己想学的到底是什么,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开始关注阅读大家关于新时代的知识和学习、关于付费知识的评论的文章。

第一是关于知识,有个战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二三四手”知识的概念,分享了学习一二手知识可能更具价值的观点。对照知识的概念,我发现在平台上阅读学习的知识,很多属于三四手知识,是经过别人加工“咀嚼”过的知识、或者能拿来就用的实用型知识。如果习惯了读三四手知识,对于一二手知识,永远只能别人加工理解好了,喂给我。

第二就是付费知识一定是好的吗?平台把知识打包给我了,是否真正关注我的成长了呢?这样打包好的知识,是不是正是利用了人的懒惰、浮躁的心态了呢?我看到媒体网站对于平台、自媒体大V们之间的关系,感觉是一个充满商业味道的商业活动。而且,媒体人有种说法:“公众号是自己的后花园,而专栏都是别人家的。”可以想到媒体人对哪一个会很用心。

有这些质疑,我开始反思自己真正收获了多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发现我从中知道的不少,可是真正用到的,遇到新的问题,自己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的很少。我有个愿望,希望学到一门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不用疲于奔命似得切换与各种平台、栏目之间的学习。

从一篇《我给知识付费市场画张树形图,根深、茎固、叶茂者方得始终》这篇给付费知识出谋划策的文章中,我得到启发,对于一个人知识来说,应该也可以用这样的理论。我所渴求的就是那深深扎根在地表下的根。

大树长的茂盛,就要根扎的深广。知识树的根,是个人发展学习的根基。比如一个人的学习方法就是这个人知识树的根。我想学习的也是一种方法论。遇到问题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树的根亦或者是,个人多年一直以来的文化修养,或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书。再或者从公务员必考的科目来看。行测主要考察语言理解与表达、逻辑判断、数学推理与资料分析、常识。从中,也可以隐约看到最基本的知识的轮廓。

知识树的茎干,是在这些的基础上的,可能是我们专业背景知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哦我们的看家本领,用来吃饭的知识。必须牢牢扎实掌握。

而付费平台中某些知识或者实用型的知识,可以是我们知识树长的叶子。叶子的存在让我们的知识变得丰富。让我们紧跟时代发展。

在这种分类下,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会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判断。

一、希望自己在以后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告诫自己不要学了一些皮毛知识就骄傲翘尾巴。对于自己本职应该学习的知识,一定要学好后,再慢慢扩展知识。对于新领域的知识,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不要再满足于学别人嚼给自己的知识,要自己去阅读原著、专业报刊,学会大佬们们的分析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二、平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干货,个在于——“增加社交连接深度,在粉丝和自媒体之间的基础上,转化或者加深社交关系。如果是只给这些知识,不值得付出时间和金钱。

三、在这样的一个付费知识、知识付费变现的潮流中,个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平台变现。所以,个人可以努力打造自己的知识优势、卖点。在这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专栏专家,所以我们不必盲目崇拜在讲的那个人。同时,我也建议,如果真去讲知识,一定要讲的有价值的知识。有自己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我看到战友一些文章标题是《如何……》不知这些知识是如何得来,自己实践的又如何,就在教别人该怎么做。如果空想出来,岂不是误人子弟?如果以后能上台讲知识,一定要对所讲的知识负责!

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以上是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如果加一个小尾巴,我结合寒假回到家所看所想,我有一个小想法,付费知识的对象,大概可以说针对的是急于成长的中产阶级或者是一二线年轻人。而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知识他们很少接触或者用到。我想用自己知识背景或者经历经验为他们写讲一些他们迫切需要的知识,比如,国家政策,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维权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只是一个设想。希望以后能够做到。

附录:

关于《知识付费上演“四国大战”,何为正途何为歧途?》话题讨论的文章:

http://www.tmtpost.com/award/2587042.html

关于知识、付费知识的文章:

《我喜欢一手知识,但更喜欢二手知识》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367670

《说句真话:知识付费是中产阶级身份焦虑的镇痛剂》http://www.tmtpost.com/2594796.html

《果壳网姬十三:二手知识有价值,但要警惕知识表演家和惰性知识》http://36kr.com/p/5073749.html

《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找到知识的源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8783106393162&wfr=spider&for=pc

《到底是为知识付费,还是为“知识表演者”付费?》http://www.tmtpost.com/2595148.html

相关文章

  • 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最近读了《知识付费上演“四国大战”,何为正途何为歧途?》话题讨论的相关文章,结合自己对付费知识的体验,我梳理一下自...

  • 对知识付费的思考

    从去年开始,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在崛起,如得到APP,喜马拉雅FM,知乎Live,吴晓波频道等。这意味着,越...

  • 对知识付费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年看了很多期的逻辑思维,从逻辑思维到得到专栏,订阅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面有一篇写的是:付费就是...

  • 对知识付费的小思考-1

    对知识付费行业的一些小思考,记录如下: 01 什么是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是近几年走进大家视野的一个词汇,主流人群现...

  • 对知识付费的小思考-3

    03 知识付费行业在中国的兴起 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的知识付费元年,因为这一年各类知识付费产品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兴...

  • 对知识付费的小思考-2

    02 知识付费的分类 在不同语境下,知识付费可以是依托于互联网实现交付的商业模式或行业,也可以指有明确商品属性的知...

  • Jshu.025 知识付费不等于知识服务付费

    文章仅仅是对知识付费的思考,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知识买单,但这种买单是不是有意义?付费的知识跟免费的知识究竟有什么区别...

  • 什么是有意思的教育

    现在知识付费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了,聊聊我对知识付费用户的一些观察。 一.我对知识付费的观察 首先,虽然知识的普及门槛...

  • 知识付费的思考

    当下的社会物质充裕,和几十年前的生存环境相比,现在的我们不啻于生活在伊甸园里面,但是果真如此么? 不知道真...

  • 知识付费APP会员增长的5种策略

    最近接手了新项目,业务里面包含知识服务和知识付费会员两个模块,在开始做之前进行了一番思考。我辗转过不同的知识付费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对付费知识的困惑和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mo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