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很多人的现状,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听书、拆书产品。想想如果一个人一年能够做到读几百本书,他一定有一套阅读方法。
很多人读书慢,因为读得太仔细了,想要记住所有内容。说到底,阅读速度缓慢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不恰当的读书理念造成的。很多人纠结仔细阅读,试图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装进脑子里。印南敦史提出像听音乐那样读书,除了专业音乐人,很少有人会关注音符的排列,音乐的价值在于对听者的影响与改变,阅读不是同样如此吗?
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就可以做到一年读700本书,乍一看让人惊叹,其实他现在是一名书评人,每月要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不过你一定想不到,印南敦史曾经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读者,读一页书要花上五分钟。有这样经历的印南敦史写作了《快速阅读术》,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这是一本“一个曾经并不擅长阅读的人撰写的,能够提供克服自身缺陷和解决办法”的书。
养成读书的习惯
很多人会抱怨说“想读书,却没有时间”,印南敦史说想想你的生活节奏、生活规律,一定是读书还没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把读书变成一种习惯呢?
首先,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阅读,比如晨读,并且塑造一个情境,例如读书之前冲杯咖啡。这样做是因为固定时间段与情境,会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其次,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小说、漫画等故事性较强的书,需要明确情节走向,是无法进行快速阅读的。还有很多书,独立的章节较多,无论从哪里开始阅读都不影响,这样的书就适合快速阅读,书评人阅读的书籍,九成以上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印南敦史也因此提出9:1的原则,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可以快速阅读的占九成。
最后,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有的人一本书读了一个月之久,反而不知道书里到底说了些什么,而用几个小时快速阅读反而能明确核心要点。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读书密度。一本书读的时间越长,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就越低,也就不容易抓住全貌。如果一本书真的要花费很长时间,也一定要搭配另一本书阅读,这样还会提高阅读效率。
呼吸式阅读
读完就忘了,很多人读书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呢?想想如果我们长时间吸气或呼气,一定会感到难受。印南敦史指出,阅读就像吸气这个过程,一味阅读就像在不间断地吸气,之后需要呼气,也就是写下来,“记录在身外”。
步骤一:一行采集,也就是摘录。不要大段地、原封不动地抄写,尽量短小精悍,将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读完一本书后,抄写下来的摘抄集录,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吞咽”后,“消化”的部分。
步骤二:一行精华,从摘抄集录中选出最有价值的一句,进行标记。这个过程有点像寻宝,尽量最便捷地找到宝藏,无疑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步骤三:一行评论,养成撰写一句感想的习惯。记忆书籍的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不过凭借一行感想,有利于唤醒一册记忆。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步骤四:自我评定读书足迹。印南敦史建议,可以以12本书为单位,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这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一点,如此一来还可以明确自己的阅读偏好,确定后续阅读的大致方向。
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与存储式阅读相对,也就是不着眼于把内容存储在脑子里,而是让书籍内容从书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流水式阅读是信息激增时代有效的阅读方式。
拿到一本书之后,我们首先关注序言与目录部分。序言写明了书籍的撰写目的、概要等,由序言导入书籍,所以阅读序言只管重要。目录就好像明示书籍内容的地图,你可以选择自己要去哪里,也就是从哪部分开始阅读。
对于快速阅读来讲,通过观察标题来决定是否跳读极为关键,但是有些不确定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可以开头、结尾各读五行,省下阅读时间,或者发现很重要的话,可以返回开头认真阅读。
很多人读书拖沓,没有效果,是因为根本不清楚自己要从书里获得什么,印南敦史提出了关键词搜索阅读法,也就是通过搜索关键词只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阅读速度,也让阅读变得有效率。
正是因为关键词阅读筛选出了阅读的重点,也就意味着书籍内容的轻重缓急,读者应该避免单一的阅读节奏,注意随时换档。
管理读书
读书一定要有规划,比如说接下来一周的阅读书目应当确定下来,拖延好几天阅读一本书就是因为不知道读完这本读什么。如果想着有时间就读,那么阅读一定会被其他事情挤占,最后什么都读不成。这里特别指出一点,就是需要选择一两本自己不太想读的书,如果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难免千篇一律,不妨打破兴趣壁垒,尝试去找寻其中的亮点。
《快速阅读术》是曾经的慢读者想出来的,适合慢读者的阅读技巧。印南敦史每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700本书以上,10年以后可能会拥有7000本的阅读量,印南敦史说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忘13岁时迫不及待又沉醉于书中的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