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意识无意识的创建一些模式,也许在创建的当下很有用,但未必一直有用。
当它失效的时候,就从助力转为了阻力,成为控制我们的武器?就比如我,不知从何时起有了一个模式,如果我被无视了就等于我不好,这样写下来我知道了,小时候的经历一旦我犯错了,就会被无视,孩子不会怀疑父母,就会给自己定论,被无视一定是我错了我不好,于是这个模式固定了。
与悬案未决相比,确定性是大脑更喜欢的,哪怕这个确定性让我们很痛苦,总好过悬着。于是携带着一一走,但实际现在这个模式不再适用于我,但在看不见的地方依然困扰着我,我被无视有很多原因。其中我不好只可能是其中一种,还有可能别人没注意到,还有可能是我的模式促使我去验证,还有其他很多种可能,但我会坚定的认为我不好。
现在是该放下,慢慢往出走的时候了,我不一定是被无视了,而且什么是无视?怎样算被无视了呢?问到这发现并没有很明确,不被看见算被无视,没人理算是无视,别人在忙没有打招呼算是无视,知道这个蛮有意思的呢。
什么样的无视是我不好呢?即使真的无视,那也是别人的行为,首先要有个对方,而很多时候对方是个陌生人,甚至是假想的人,就如同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我不好更多时候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义,什么样的我是不好的呢?某个行为不好,某句话说不好,做不好事,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那是全部关系,还是一部分关系呢?处理不好事物,所有事物还是一部分事物呢?
写下来清晰多了,解套也就解了一半,每次模式出现,都试着慢慢解套,视野就变得更宽了呢,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