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叶嘉莹的讲课风格

叶嘉莹的讲课风格

作者: 住在黄河几字头 | 来源:发表于2024-11-26 20:58 被阅读0次

我没有听过叶嘉莹先生的课,但我读过她几本书,她的书就是讲课的集结稿,读完这些书,慢慢领悟到叶嘉莹先生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

一、她讲课有代入感,有联结感

叶嘉莹先生讲诗词,为什么吸引来那么多外校的学生都来听课。南开大学3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而且人们坐在走廊里,教室门口,讲台上,以至于叶嘉莹先生从门外走进讲台都很艰难。这样的盛况,试问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而且她讲的是典雅的中国古诗词。

为什么她讲诗词会吸引来这么多人。读了她的书,直观的感受到,她很会把诗词与当下的生活连接,她很会把诗词讲成画面,听她讲诗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就感觉诗词就是我们的生活日常,而不是艰涩难懂的背诵内容。让人听完以后脑洞大开,原来中国的古典诗词如此的美妙 ,打开这扇门,就能看到里面清景无限。这把钥匙掌握在叶嘉莹手里。

二、叶嘉莹讲诗词,喜欢跑野马,集结各方资料辅助理解

读叶嘉莹的书,她讲的是一个诗人,但她讲到这个诗人的一些经历,就会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勾连其他诗人类似的经历。而且她是不拿讲稿,信手拈来,让你听杜甫的时,顺带又把李白了解了一下,又对苏东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她对那些诗词烂熟于心,只要需要张口就来。然后把这些诗掰开了,揉碎了,与现在的生活一一对接,让你读得沉浸入迷。看了杜甫的诗,马上想看一看李白,想读一读苏东坡。激发了你了解这些古人的欲望,研读诗词的兴趣。她把很多事例集结过来,攻克这一个点,她把这叫跑野马。所以她的课很宽阔,很幽深,读的很过瘾。

讲杜甫的“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她先讲了一个典故。尧让位于舜之前,先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认为尧在他耳朵边说这样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到河边洗耳朵。巢父牵着一头牛来水边喝水,许由告诉他洗耳朵的缘由。巢父说你把水都洗脏了,我的牛,喝了你这里的水会弄脏嘴巴的,于是赶紧把牛也牵走了。这是古代的清者,只管自己清白,不管天下大事,还有一种是以天下为己任,叫任者。杜甫说,我与许由和巢父这样的人相比,我很惭愧。我天生下来对天下事就不能袖手旁观,做不了隐士。通过这个典故,能看出杜甫虽然不得志,但依然积极出仕,想为君王分忧解难,想为国家进言献策。

接下来她对“易其节”的节,做了一个长长的跑野马的解释。节是一种理想,意志,节操。在艰难困苦面前,那些能守得住品格的人叫有节。接着她对这个节做了一个落地的讲解。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谋生,这是应该的,因为你要穿衣吃饭,你就要去做这些事情。但是如果为了谋生,让你出卖国家民族,出卖人格,你应该放弃,这叫守节。这是他对节的落地的理解。

她还讲文革中有一些系主任被剃了半边头去扫厕所,这些人为了谋生就去上厕所。但是扫厕所也要按最高标准去做。理想品格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能经得起考验,这就是有节

她说王维虽然写山水风景诗写的不错,但没有表现出很高的品格,这与他的品节有关。王维给朋友的信中说,陶渊明为什么不做官呢,他只要给当时的督油弯腰鞠个躬就可以得到官职,可以全家免受挨饿,王维不理解陶渊明,那正是陶渊明的气节所在。

就像苏东坡,在王安石执政时期,他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就反对新法,被贬了出去,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但他并没有学会讨巧。等旧党执政后,把新党的一切都否定,苏东坡又站出来说话了,认为对老百姓好的就留下,这下把旧党也得罪了,又被贬出去。新党上台,他一直被贬到海南岛。苏东坡对别人的落井下石,他是不在乎的,也不希望在他平反后有人为他锦上添花。在苦难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在考验面前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这就是守住了节。

对一个节字的理解,讲了三个案例。第一个讲年轻人为了谋生,做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只要不是出卖国家民族个人人格,干什么都行,做不喜欢的事情,只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这跟节没关系。第二个讲历史上王维能说出那样的话,说明王维为了吃饭,可能会做违背原则底线的事。最后又讲了苏东坡为了百姓的利益,哪边都不讨好,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心里有一根红线,那叫节。从三个纬度,让我们对品节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这就是叶嘉莹先生的跑野马,跑得很宽阔,很深刻,但跑一圈最后一定会扣住主题,又跑回来。这是叶嘉莹先生讲课的独特之处,也是他的精妙之处。

三、叶嘉莹先生解字追本溯源,让人有一种探到底的畅快。

叶嘉莹先生对于字的解释,常常让我豁然开朗。那种丰厚的积累,渊博的学养,常常让我佩服不已。讲杜甫的“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对咫尺的讲解,特别简洁有用,咫是八寸,尺是一尺,咫尺合起来意思是距离很近,隔着一堵宫墙,墙里歌舞宴乐,醉生梦死,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墙外衣衫褴褛,路有冻死骨。看到这样的情形,杜甫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和失望,没法再往下说,往下写了。所以说惆怅难再述。

还比如说“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筐篚,就是竹篓子。筐,是方形的。篚,是圆形的。这些都解释的清清楚楚,让你仿佛能想到这个容器的样子。他说皇帝把从老百姓那儿搜刮来的钱财,一筐一筐一篓一篓的赏赐给这些达官贵人,就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杜甫对国家的担心。

类似这样的解词,在文中有很多,把每个字都解释的非常到位,我们理解起来就轻而易举。而且读了她的解读,很多东西就像印在心里了,一下就明白了,记住了。这也是读叶嘉莹先生的书,很独特很奇妙的一个感受。你不觉得那是下功夫在学习,读她的书你感觉是一种享受。因为她已经把功夫下到了,我们是在收获她带来的红利,所以学的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读叶嘉莹先生的书,能看到她讲课的风采,能引经据典,又能把经典用我们都能听得懂的话阐释出来。她能跑野马,引用大量的事例和古诗,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又能绕一大圈回到主题,所以她的课很开放,很宽阔,很有气象。在解读具体的字词的时候,她会追本溯源,让你知道这个字的出处,最初的意思,在诗中的意思,以及她解读后的意思,这些她信手拈来,一直从源头捋下来,让你读完以后,有一种又长知识,又长见识,又佩服她功底的深厚的痛快感。

她让经典走下了殿堂,融入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她的书,感觉心也被这些古诗词滋养着,坦荡,舒展。这是我读叶嘉莹先生的书的一些小感受小体会。

以此缅怀叶嘉莹先生。

相关文章

  •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

  • 23 夏日里的一瓣心香

    夏日炎热,可读一些书以清心。 这个夏天,重温了叶嘉莹先生的一些讲稿:《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叶嘉莹...

  • 52岁前从未为自己活过的叶嘉莹!

    与叶嘉莹相遇,就是与诗词、痴迷、人品相遇。如果没有诗词,也就没有今天的叶嘉莹。 叶嘉莹从小...

  • 学霸与学渣都应明白的事,哪里有古诗词的一半生命

    文/叶嘉莹 去年9月,叶嘉莹先生出版...

  • 怎样教小孩子背诗?

    | 叶嘉莹答疑系列 原创 2017-09-04 叶嘉莹 给孩子 今天继续叶嘉莹先生答读者问的内容放送(想向叶先生提...

  • 叶嘉莹

    叶嘉莹 听到这个名字是否还以为是一位妙龄女子,人家可是九十多岁的古诗词大家。 央视新闻频道总有不少深度惊喜给我,如...

  • 叶嘉莹

    只要你有活泼的心灵,你有一个单杆的,充满了对宇宙万物伤爱和关心的心灵,处处就都是生活的情趣,处处都是你生活的理想 ...

  • 叶嘉莹

    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我这两天才有个大概的了解,且越发令人肃然起敬,并“相见恨晚”! 现在真的感觉自己“孤陋寡闻...

  • 苦难的废墟

    近期做了一篇关于叶嘉莹先生的资讯,是同时对叶嘉莹先生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少年丧母,晚年丧女,中...

  • 叶嘉莹:在我离世之前,对这件事要有个交代

    古典诗词伴随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叶嘉莹先生也为古典诗词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已经九十多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依然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叶嘉莹的讲课风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uq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