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在2017年就已有耳闻,那年暑假中参加“问对·第一线全国高级教师研修班”的培训,耳濡目染地认识了许多学界大咖,也慕名购入了一大批书,其中就有这一本。当时还购买了同一系列的李建平记者所写的《中国教育寻变——北京十一学校的1500天》,因为这本书对北京十一学校的变革描述更详尽具体,我对它更感兴趣。读了几页李希贵校长的变革心路历程,竟因为自己的浅薄并没有耐心读完。此次恰逢读书心得征文的活动,我又从书架上找到这本《面向个体的教育》,重温李校长的变革之路。
开篇自序的第一句就让我感同身受,做班主任八年了,工作的激情退去,职业倦怠感常常将我淹没,我时常为这份倦怠寻找答案。李校长说:“造成教师缺少激情进而职业倦怠的原因尽管就教育本身来说,大一统、一刀切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恐怕难辞其咎。”作为校园的管理者,能站在大局上如此反思并克服一切阻力坚持自我革新实在令人感慨。
一、找回教师的职业幸福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学会了在论坛上自由发声,我们听到了很多对教育质疑的声音:中考、高考录取率达不到家长的的期望,一定是学校没有拼尽全力不作为;社会上道德败坏的恶性事件频发,一定是教育的悲哀,学校只顾成绩不曾育心;孩子在校受挫心情郁闷做了傻事,一定是学校苛责过度,逼孩子走上绝路。教育好像走进了死胡同,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想思虑周全地做好一件事,真难!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不理解同样层出不穷,我曾一次次地质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当班主任,为何当好一名班主任如此之难。直到我逐渐意识到班主任的职责定位在我的眼里产生了偏差,因为我过于介怀学校德育处的管理评价,而在常规方面对学生高度苛求。我就像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一样,天天盯着学生的问题,天天计较着学生的分数,因而阻断了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正如李校长所说:“事关人生理想、心理情感和思想困惑等许多方面,学生反而不向班主任敞开心扉。教育变得功利、短视,教育缺失,特别是在一些教师那里只有管理而没有教育的情况,成为当下最具挑战的学校管理难题。”
在李校长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最让我赞赏的就是行政班的消亡和班主任的淡出。出操、纪律、值日、餐饮等各方面的常规检查,是德育处最基础的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值日委员们悄悄地扣除班级的分数,累计一个月后对班级常规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颁发流动红旗。无用言说,拿不到流动红旗的班级一定是常规工作较差,换言之该班班主任工作不够认真负责。在这样的评价制度下,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一种难言的尴尬,班主任通报批评得多了,学生也对这份赏罚荣誉无所谓了,似乎一切的常规工作都只是因为有班主任的存在而敷衍塞责,对管头管脚的班主任也是恨之入骨。其他学科的老师只需要将自己负责的学科成绩教好,学生是否准时做值日、是否正常出操他们一概不关心,如此孤立无援的班主任做着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改革后的北京十一学校,在年级里推行分布式领导方式,将各年级的工作予以梳理,让适合的教师分别担当不同工作的领导。班主任被转变为主任导师,和其他几位担任导师的相关老师组成一个教育团队,分别负责学生的人生导航、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同时成立学生咨询中心,帮主学生理清人生方向和职业目标,开设让学生了解社会、理解职业的相关社团与课程,学生可以在朋辈交流、导师专业引导中寻觅到自己真正的爱好所在。这样的组织架构方式淡化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让更多的老师找回遗失的职业幸福。
二、给学生一张幸福的的课程表
李校长在第一辑中表示:“2001年,中国被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其中的文件里把教育视为服务业,当时,着实叫我们吃了一惊。”这句话现在读来,依然让我触目惊心,虽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从家长的诉求中感受到这一点,但我仍然不太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在今日的北京十一学校校园里,教育确实是在演变成服务业,他们将选择权教给学生,给学生一张幸福的的课程表,学校高中课程由9个学习领域构成,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3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学生社团供学生选择。数、理、化、生,每门学科被划分成5个层次,针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开设相应难度的分层课程。如此精细的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教育确实演变为利于学生成长的高级、复杂的服务业了。学生也能打破常规行政班级的界限,通过走班制,觅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
当前很多地方受到教育权利平等的制约,不敢光明正大地给学生分班,一个班里学生的水平层次不齐,学习的动力天差地别,班里学生成绩的悬殊之大令人咂舌。这无疑对一个班级的健康发展弊大于利,我对李校长取消行政班,采取走班制的智慧与勇气深表叹服,倘若能真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育转型为服务业,老师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有何不可?
三、优秀的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
这一章对我而言也很有思考价值。当下学校的培训门目繁多,每周一次校本培训,每月一次校外研修,每学期还配备了雷打不动的远程教育培训。这些浩大的培训项目占用了老师的大量时间但不能不说收效甚微,老师也私下里叫苦不迭。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将关键时间、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列为自己成长的三要素。
其中最让青年老师期盼的应该是关键人物,能在迷茫困惑时得遇一位鼎力相助、指点迷津的好师傅,能在抓耳挠腮、改稿无助时遇上一位耐心专业的好编辑,能在磨课困顿、研修迷途中遇到一位和气贴心的教研员,凡此种种,得遇一位都将给年轻人带来前进的动力与希望。
当然,关键事件的创造和关键人物的引荐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智慧,我们普通老师能做的是多读一些关键书籍,让文字的智慧荡涤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教育的无垠旷野里不断追问,找回当时踏上教坛的初心。《面向个体的教育》无疑就是一本这样的震撼有力的关键书籍。
读毕全书,我默默感叹:倘若能有幸再做一次学生,真希望能坐在北京十一学校的课堂里,在安逸舒适的午后,认真地听一堂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