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二9班 吕玥
——“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底,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为期四天的支教活动彻底结束了。我听着《夜空中最亮的星》,望着车窗外匆匆而过的树林、田地、道路,感到一丝恍惚。
摄影
——“就像人的肉体与精神”
自从去年看到施则威和刘畅学长在古城教授孩子们摄影之后,我便一直很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把多年的爱好传授给更小的一代人。虽然不能像学长一样带着孩子亲手制作小孔成像相机,我却觉得让孩子们用我的单反体验也是颇有意义的事。到了支教点,我立刻开始伺机筹划摄影课。
“有谁之前接触过相机吗?”理论课的开始。
六十几人的班级,竟一个也没有。
一瞬间只剩惊诧。我以为总会有那么几个。
我突然意识到我想讲的构图、光线、技巧,其意义都远不及孩子们自己去拍、去体验。两天的晚上,我把孩子们带下楼,教他们最基本的操作,然后看着他们争着尝试去按下快门键、看着他们在镜头前眼睛里闪烁的光芒、看着男孩给女孩拍照时女孩的百变造型中洋溢着的快乐。注意到拿着相机跑来的孩子们,初三练体育的大孩子竟都齐刷刷地躺在地上翘起腿给我们当模特,平日娴静文雅的老师竟也和班里的孩子们排起队搭起肩,课堂上从不爱说话的小女孩竟也在镜头前变得活泼俏皮起来。当我看到孩子们捧着自己拍的照片快乐的笑容,我想,这一张张没有刻意的构图、技巧和后期处理的照片,就像这里的孩子们一样,原初、纯真、不加修饰。原始即为本质,或许这才是摄影最本源的意义。
回到家,再一次一张张翻看着孩子们镜头前的各种可爱造型,我蓦然回想起此前自己一直困惑于摄影的本质究竟是纪实还是创作。问过老师,只得到一句话:“就像人的肉体与精神。”
我努力让你们理解我的话,而你们让我理解了老师的话。
无从知晓你们能从这短短几十分钟里得到什么。无从知晓这会不会是你们这几年甚至这辈子唯一一次摄影的经历。无从知晓几个很好的苗子是不是以后还能够有被挖掘的机会。正如白老师所言,相比他们我们有更多的可能性……两天的摄影课告一段落,我却突然开始质疑起自己教摄影的意义。
而这质疑,起源于一个叫杨江楠的小男孩。
杨江楠
——“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底,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
大眼睛、尖下巴、高鼻梁,是个长得挺俊秀的小男孩。戴着一个女孩款的粉色手表,脚上不像其他孩子穿着运动鞋或帆布鞋,而是一双黑色的布鞋,且一看就大了一号。
家境不会太好吧。
平时上课也不太爱说话,而只是时常腼腆地笑笑。
但是我却深深地记得他。
我记得他第一次拿到相机时兴奋的神情,记得他学一遍就懂的悟性,记得他每一个精准的对焦和有趣的构图,也记得他细心地手把手教其他孩子操作的背影。他是个特别可爱特别有灵性的孩子,想要在非课程时间借相机时也会害羞地躲在树后远远地注视着我,在不小心撞上我的目光时也会立即看向别处,在听着我的临别发言时给我的是灿烂的微笑,却不小心被我用余光发现他在眨着眼睛使劲不让眼泪流下……
他是我唯一忍不住加了联系方式的孩子。给他发了他拍的照片,他答谢后并没有再问我要我没发的几张,而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姐你到了吗?”……开始对他有特别的关注纯粹是因为他在摄影上出众的灵性,而当我真正走近这个孩子,才发现他在天赋之余,还有着超乎同龄孩子的懂事,还有着这么多无言的微笑背后细腻的情感……
可是,感受到的越多,想为他做的越多,便越感觉到自己的无能。
我没有办法再把相机借给他完成他那无尽的创意,我也还没强大到能继续给他接触摄影的条件。
“如果还有机会接触摄影,希望大家可以保持这份热爱。”
我说这话的时候甚至有点恨自己呢。
我给你种下了种子却没有浇灌的能力,我让你的双眼闪烁光芒却又用离别使之归于黯淡。
突然想到一句诗:我本可以忍受黯淡,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
可能只能无能地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将来挣了钱还能记得买这个多年前让你双眼放光的黑色机器。
但是如果不能呢?
如果你像你的一届届学长一样终究要辍学打工种地呢?
如果这次摄影是你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呢?
那么可能过一阵你会忘了摄影有多吸引你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竟会这样希望。
……
目送你们离开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支教结束的日子,清晨我从一点失眠到六点,傍晚我一张张翻着你拍的照片,看着你发来的消息,回忆着你羞涩的笑脸和帮着我教同学的背影。耳边的歌正巧播到“我宁愿所有痛苦都留在心底,也不愿忘记你的眼睛”。在稳定了四天的情绪后,我终于崩溃了。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要变得更强,强到能帮助我想帮助的人,才不会像这样为自己的无能而痛苦吧。
孩子
——“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越过谎言去拥抱你”
我从没想过自己竟会在几天之内撒谎如此频繁,也从没想过自己竟会答应明知道做不到的事。
“学姐你的相机多少钱啊?”一听这个问题,好几个孩子都围了过来。“你们猜呢?”我想先试探。“七八百。”
于是我开始想方设法逃避这个问题。我说不同牌子不同型号性能都不一样啊,而且机身镜头也都不一样啊。但最后还是没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只好说,我忘了,反正不贵。
感觉自己少了点真诚吧。但我只是不想因为价格而抹杀你们对摄影刚萌发的热情,只是不想伤害你们幼小的自尊。
我只是有点想保护你们。
“学姐你能通过我的微信然后把咱俩的合照发给我吗?”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答应明知道做不到的事。
其实说做不到倒也不是。只是我不想。当初留微信号时就跟自己说好了谁也不加。一来我对于过客二字的感触必然比孩子们要更深一些,二来让孩子们看到我的朋友圈日常可能也免不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你们中有些甚至发了好几次申请呢。我可能是有些冷漠。
我只是想保护你们啊。
包括告别会上我没有像其他两位学姐一样认真写留言或是掉眼泪,我甚至离开时没有回一次头,也没有抱抱你们,感觉一点都不留念呢。这些你们不懂也好,什么时候你们懂了,也就是一个像我一样心不那么透明、眼睛不太会流泪的“老小孩”了吧。
我还是希望你们懂得越晚越好。
论匮乏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按理说裴山中学应是所有支教点中条件较好的一个了。整齐的校服、健康的学生、较为健全的设施、县城前三的成绩,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我却在短短四天里看到了这灿烂的背后一言难尽的苦楚。
先说最基本的饮食问题。每顿都是一个菜,不是一小堆烂兮兮的白菜就是少得可怜的黄瓜木耳,要不就是很酸的西红柿汁里夹杂着一点点鸡蛋的碎末。外加一个拳头大的馒头和一碗汤。
“你们吃这些吃得饱吗?”
“吃不饱。”
我其实不太明白学校为什么不提升一点饭菜的质量,哪怕多收点伙食费,比如加一块钱每天多给一个鸡蛋,这很难吗?我也想到一天十元可能是所有学生都付得起的标准,学校可能是怕涨价有孩子付不起所以才如此维持。
但是,学校里的小卖部又引起了我的注意。北京的学校一般都是不主张甚至禁止学生去校门口的小卖部买零食的,而这所学校竟然就这样把小卖部安置在学校里面,而且卖的几乎都是些三无垃圾零食。每天中午和晚上我看着三五成群的孩子从那里进进出出,我便在想,这里的孩子每天从这里买零食也能买不少钱吧。
孩子正餐吃不饱,到这里买零食。
我宁愿相信学校不清楚这些三无垃圾食品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危害。我也宁愿相信学校不是为了挣孩子的钱拿分成。
但是我想,如果学校真的想为孩子好,就不会把那个小卖部放在那。
而是去想是不是可以给孩子每天的正餐里加上哪怕一个鸡蛋。
……
再说教育的匮乏。
这里的课堂氛围真是好得让我震惊。所有孩子的专注度都极高,眼神紧盯老师,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这样高的课堂效率可以收获不错的成绩吧,我心想。
然而不是。
我看到孩子们会抄写老师的板书却无法自己类比解题过程,会在自己还没搞懂怎么做时就和大家一起喊出答案,会模仿老师给的示例画画却想不出自己的创意。当地的政治老师一上课就开始叫孩子起来背晦涩的课本,语文老师自己都懒得读《海底两万里》就照着网上的资料给孩子们讲,音乐老师以怕把钢琴碰坏为由从不带孩子去音乐教室……这里只有“对”却没有“为什么”,只有“老师的想法好”却没有“我想这样做”。这种思维上对于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的缺失,必然和从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包括课外阅读。当我看到每个班的图书角都有一整摞书,当我看到学校的图书馆有好几架子书时,我不禁感叹国家政策还是比较给力的。但是政策只解决了物质层面的匮乏,却没有根治精神层面的困难。这里孩子的父母多数信仰“读书无用论”,觉得课外书反正对考试无益,便不给孩子买,久而久之孩子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当然我也看到几个孩子的课桌上放着探险科幻类的课外书,大概是觉得学校提供的必读书目没什么意思。这和我们的情况也有些相似,只能说明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吸引力的确很低。这便可以看出上层的规定多么缺乏实践意义。只怕这些无趣的必读书把无法自己买书的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扼杀了。
当地的老师说,这里的很多孩子到了初三都会辍学去打工种地。父母觉得反正读不出来,不如出来多挣一年钱。孩子自己对学习也了无兴趣。于是连免费的义务教育也不要了。
以上的一切,不管是思维习惯、阅读习惯还是辍学的现象,都让我想到陈老师写的一句话:他们是一代一代的放羊娃。
这里的一代一代,不论当父母的还是当老师的,都会把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给下一代。这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问题,依靠物质扶持、明文规定或是志愿者支教者都很难改变。
而国民整体素质怎么提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了,国民素质也就高了。放眼国际,为什么有的国家文化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明程度却远高于我们?
因为人家早已衣食无忧。
只有物质层面完全无需担心,人们才会自发地去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而我们的国家,目前还处在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的阶段。我们在地毯式地解决物质上的匮乏,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考虑下放了物资后真正有没有我们想要的效果。这便造成了像裴山中学这样,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不太对等的尴尬境地。
而还有些地方,连物质上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上述的一切,都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风气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必然需要从各个方面一起下手。而这样的改变,需要整个民族一番任重道远的跋涉,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这需要国人以实干代替形式主义,以真切的关怀代替歌功颂德。而这些,岂是目前还手捧练习题的我们能够改变的。
面对难以改变的东西我们现在还不能奢求改变。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只有拓宽一下视野、启发一下思考,还不确定他们能理解多少。
但是,他们带给我们、带给我的,却远远无法用文字去描述。我不尽全力去学习备考,怎么对得起那六十多个含着泪的“高考加油”?我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强大,怎么对得起自己占有的这么好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我不能在未来强大到足以帮助贫困中的人,怎么对得起贫困中的人曾教给我的一切?
或许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相见。
但你们带给我的感悟,将会陪着我坚定地走完这一年,这一生。
2018年6月9日 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