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用户与你一起共创好产品?
贾伟老师分享了一个"卧底式用户共创"的方法,打开了我们做用户共创的思路。
这是一个烤箱设计的案例,要求设计一款能让用户想要更新换代的升级烤箱。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吧?其实,烤箱的设计挺难的。难在哪儿呢?
首先,创新空间小。烤箱这个发明,距今天已经有100多年了。其实它的原理特别简单,一个箱体,几根发热管,一通电,就加热。100多年来,除了有些牌子把温度控制做得特别精确之外,外观和功能几乎就没啥变化,各种功能细节上的设计,已经非常完善了,再想有大的创新升级,空间真的很小。
其次,更要命的,它不是中国人的传统厨具,很多人家贪新鲜,买来用一两次就闲置了。天天用的手机大家才有更新换代的动力,使用频率这么低的烤箱,自己家的都没用几回,还怎么更新换代。
你看,设计新烤箱不容易吧?
如果用传统的设计流程来做,一般是这样——
先调查用户:用烤箱的这些人多大年纪?结婚没有?住在哪儿?有什么饮食习惯?一般怎么用烤箱?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会做调研,比如说发放问卷或者随机采访等等,然后再找一些烘焙达人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观察,做好记录。
之后,设计师把收集来的需求一一对应成产品的功能、外观描述,这就是定义需求。之后,设计师再把需求可视化,翻译成具体的色彩、线条、材质等等,然后做出原型机,进行反复测试修改,最后交付客户,投入生产。如果遵循这样的流程,准确考虑到用户的需求,设计出一款合格的烤箱基本是没什么问题的。
卧底式用户共创
但是,贾老师的团队没这么干,他们首先干了一件事——卧底。去哪儿当卧底呢?就是去找到使用烤箱频率最高的人群:烘焙爱好者。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不能再和过去一样,靠在路上拦人发调查问卷了。最了解用户需求的,肯定是用户自己啊。一个每周使用几次烤箱,坚持了三五年的烘焙达人,一定比刚刚接手烤箱设计工作3周的设计师,对烤箱的需求与问题,洞察得更加深刻。
所以,接下来的思路是,要把创意渠道打开,把用户拉进来,贡献洞察和创意,这叫做“共创”。
这个时代的真实用户,每天都在表达,他们就在各种虚拟的社区或者“群”当中。粗略统计全国大概有几百万烘焙爱好者,光是北京地区,就有40多万。
所以呢,接到项目以后,设计团队直接就去各个烘焙社区和微信群里当“卧底”。先是收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再参与到他们的讨论里,很快就收集到了很多真实的需求。到底大家喜欢什么样的烤箱,现有的烤箱用起来有哪些不方便,用这种办法就都了解到了。
在卧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面对小白的问题,总是有一些人在回答。有的人回答的是技术问题,比如怎么才能烤得很好吃;有的人回答的是买A品牌还是B品牌这样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还夹带着几句吐槽。这两类人,都有能力提出专业意见,这些人叫做超级用户。
这些超级用户的意见非常专业,他们会关注烘焙工艺、配料,以及制作流程等环节中的一切细节。
比如他们烤面包,会研究最佳的发酵温度、最佳的酵母品牌,如何揉出像橡胶手套一样延展性的面团,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口感。每个环节都可以变得很有技术含量。
相应的,他们对烤箱的需求也就更加具体和专业了,比如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把上层的加热管换成照烧管,这样表层焦化更均匀,上色效果就更好,等等。
把超级用户识别出来以后,开发团队就小规模制作了一些还很粗糙,但是已经具备基本功能的原型机,送给这些超级用户测试。这有点像网络游戏的“公测”。超级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继续吐槽和提建议,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一般烤箱都会设计两层甚至多层,这样可以烤比较多的东西。但是,在原型机的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实在中国,很少有人会在家一次烤那么多东西,多层烤箱很“鸡肋”。设计师就把这个烤箱设计成了一层,更节省空间,反而让受热更均匀,效果更好。
你看,把用户这个参数深度纳入到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好处。它能满足小白的刁钻需求,又采纳了超级用户的专业建议,在易用性和功能上,应该都比较出色了。而且,因为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参与,就会形成一个小的“发烧友”圈子,他们会更加热情地购买和推荐这个产品。
扩展创意空间
现在这个烤箱已经相当不错了,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交工啦?
别急,如果要做成用户想升级换代的烤箱,这个设计还不够优秀。它虽然很好用,也很耐用,但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家用电器而已。而且正因为它耐用,一用五年十年,你想再卖给他新烤箱都很难,这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用户买完这台就跟你再也没有关系了。
开发团队的思路是,应该增强用户的黏性,让用户通过这样一台电器,跟品牌产生更多的互动。
怎么实现呢?还是共创。
设计师在那些互动社群里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人其实很少吃自己做的东西,做了都是为了分给朋友们吃。而且,他们通常也都是美食摄影师,花两个小时烘焙,恨不得花一个小时拍照。做完蛋糕,没人马上动手吃,都是先发微博,发朋友圈。
只要能让烤箱介入这个社交行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帮助用户更好地展现自己,用户就会主动地、频繁地使用这个功能,进而带动更多人来使用它。
这时候,有一位超级用户贡献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说,滑雪板上都能装一个GoPro,要是烤箱也能带一个GoPro那样的摄像头就好了。
这条评论一下就把大家点亮了。用户想要美食,但自己动手使用烤箱的用户,他们更想要的是一个作品。如果说生活是一种艺术,那他们要做的是艺术品。那么,设计师就要想办法帮他们实现。
有了这个思路,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用户想要拍照,就给他们镜头!
开发团队第一次把耐高温的摄像头装进了烤箱内部,不光能拍,还拍得好,普通的、长焦的、微距的,全都有。视频和延时摄影也一块儿解决了。
在设计师和用户的共同参与下,一个全新的视角出现了:你可以看到蛋液在沸腾,虾仁在跳舞、面糊在纸杯里慢慢膨胀起来,一切以前看不到的细节,都出现在你的手机上。
只要下载一个烤箱的APP,用户不需要做复杂的摄影剪辑,直接就可以从APP上获取自动生成的延时短片。这个体验是非常难忘,也非常令人上瘾的。以前做了蛋糕只能晒结果,新烤箱却还能晒过程——它把枯燥的烘焙过程,变成了激动人心的视频。
开发团队又邀请了一些超级用户来使用新的原型机,请他们提供反馈。他们把视频分享到微博和朋友圈后,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这款烤箱甚至在还没有大范围生产的情况下,就已经吸引了一批粉丝了。
他们的行为证明,用户可以创造内容,而设计师则给他们创造了新的体验。随着用户使用行为的积累,就会形成一个围绕着这款烤箱的小生态圈了。
一个全新的、自带社交属性的烤箱,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心法就是:共创。
客户最开始提出需求的时候,只说要一个新烤箱。这个需求是模糊的,你再问也问不出来什么。但是,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去发动用户“共创”之后,你会发现,用户自己会贡献需求、贡献洞察、贡献测试意见,甚至还贡献了社交内容。
通过这个烤箱设计的案例,你会发现,做设计,出创意,关键不是靠灵感和想象力,而是真实地了解用户。
这个时代,最高效的创意方式,不是去找最厉害的设计师,而是把用户纳入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来,让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创意,共同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