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本书的读后感我快写不下去了,我读了以后感觉和没读一样,啥也记不住。但是算了,我还是坚持一下吧。字母B和数字13,核心的论点是,就算是有歧义的内容或者的形式,人们也能根究环境以及脑海中的记忆做出唯一的一种解释,而不会意识到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或者结果。又是什么让你相信一些荒谬的话呢?系统一会对语言进行解读,解读会有想象过程,这个过程增加了可信度,而系统二会检验。也就是说相信是我们的一大天性。当系统二繁忙或者劳累而不起作用的时候,系统一可能会认为什么都是对的。再说确认偏误的概念,就是我们总会寻找到支持自己的观念,或者做有利于自己的解读。联想记忆是这种偏误的原因之一,没有经过系统二的检验就接受了这些话。其实用可以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就是对的。字母B说明了我们会忽略歧义,忽略可能性。“相信”说明了我们忽略歧义可能会犯错误,因为系统一会认为我们看到的是对的。
光环效应,开始很重要,一开始的印象是好的,会对接下来的影响起到好的作用。反之,就会起到坏的作用。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倾向于一元化。就算知道一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也不会在同一时空中同时对一个人既有不好的感觉又有好的感觉。如果有,那会很痛苦。我们大家都会说眼见为实,但是真的眼见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我想用书中的原话来解释一下:系统一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最可信的故事情节,但他不会也不能提取本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信息。信息匮乏是常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系统一则会仓促作出结论。请注意我们有些事没有做,没有自问,在形成看法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什么?光环效应在眼见为实的基础下,也就是信息不全的基础下就可能会导致错误。作者举了三个眼见就是事实的偏见:过度自信,框架效应,比率忽略。
第八章的论述很有意思,首先说人们选举候选人主要看脸,又说系统一对于数量不是很敏感。这让我觉得脸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最有趣的术语是发散思维和强度匹配,他们结合在一起就解释了我们可以转换问题来回答问题,达到简化的目的。我之前从没有这么想过,但是现在,当我有什么想法的时候,我会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转化了问题。第九章就对这种替代做了详细的介绍,替代是系统一做出的行动,我们很难意识到。系统二与系统一的关系不错,对于系统一给出的答案,更多的是搜集信息去支持他而不是调查。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见解,有时候调查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情系统二不愿意去做,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无从去调查。或者更过分一点,我们就是让自己相信那样的事情会发生,达到让人吃惊的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