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伴成长21天写作陪伴营第三天。
今天的三张小图,串起来就是:思维能力很重要,影响人的一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过程对了,结果才会好。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而非你教他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6306/490e02152689646b.png)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之前亲子思维导图课学员妈妈发了一张孩子做的手抄报,主题六一儿童节。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大人集体震惊:我需要你们陪我长大而不是教我什么。你可能意想不到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的手抄报,妈妈说看到这句话被惊呆了。一时间群里的老母亲们感慨万千,有被感动的,有被触动的,还有立即开始自省的.....
这让我想到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这首诗诠释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与孩子结伴成长。
关于亲子陪伴,我想起五月份在杰伴平台领读的那本《思维导图法高效开发孩子的左右脑》,作者王心怡老师也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在整本书里她通过自己的学习,把思维导图应用到了自己和孩子生活、学习、工作中,整本书从孩子婴儿期的多元智能启蒙,到小学阶段的启发,到中学阶段知识体系引导,到孩子学会思考,独立面对挑战。这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到,思维导图不仅让孩子受益,也让她本人重拾学习成长的状态,有勇气有能力去进一步深造,挑战博士学位。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似乎有了孩子后我开始更努力的学习,自我成长。起初学很多东西是为了孩子,例如:学中医,学正面管教、学倾听孩子......慢慢的我发现这些学习不是让我更会教孩子什么,而是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变得更好了,孩子也就越来越好了。学中医后孩子身体好了,我自己也更清晰生病是怎么回事了,让我学会调理自己的身体。学会倾听,更清楚自己的情绪,懂得别人怎么了,从而做出同频的回应,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自己也更轻松舒适。学了正面管教,不仅与孩子的互动更轻松愉快了,也更深的理解了亲子思维导图课堂上一切的呈现,体验到课程设计上对亲子间关系的触动点。
在我们的亲子思维导图课堂上,家长不再是家长,而是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同学。每次亲子课都有家长感叹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家庭的呈现都会给在场的所有人带来新的体验和感悟。不管那个呈现是和谐的亲子互动,还是闹别扭的家庭,都会给大家不一样的触动。
而我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默默的看着课堂上呈现的一切,表面平静,内心却已深深被打动。课堂上呈现的各种亲子间互动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看到孩子的影子。当我看到,于是我开始理解问题的根源。
在这个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思维工具,在各个教学环节,亲子间的交流,那些自然的呈现,那些问题的暴露,都给大家特别多的触动。虽然内容流程都是一样的,但每次课堂呈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特别喜欢上这门课。
总而言之,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我一直在学习,当看到的越多,学到的越多,越明白家长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言传身教,而不是去教他们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