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是个低调的省份,既有同情之心又有惋惜之意,姥姥不痛舅舅不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甚至击节赞叹她深不可测的内涵。“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到山西看什么?看她绝冠中华的古建筑群,中国三万三,山西两万八,令人咂舌吧。要说古河东运城,那更是俯可见,仰可闻,这并非空穴来风,今天我要去的永济,就大有来头,令人神往。
八十年代风靡一时,至今风头依然不减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原著李存葆,具有浓郁的永济情结。用饱蘸深情的椽笔讴歌永济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此文如同《高山下的花环》,驰名大江南北,唱响华夏大地。“这山(五老峰)这河(黄河)这塬(峨嵋)这寺(普救寺)这佛塔(莺莺塔),王之涣的绝唱(《登鹳雀楼》)杨玉环的绝色,‘一巷三阁老,对门九尚书′,都在诉说着永济的灵秀与文人的多情”。这就是永济的魅力,令一个军旅文学翘楚,少将军衔的著名作家为之折腰,不遗余力地直抒胸臆,可见永济非同凡响。
千古河东说的是古河东郡,先在安邑(夏县)驻扎后移址蒲坂(永济),辖管今夏县,永济,临汾,闻喜,万荣一代。永济的命名与夏县,闻喜县的命名同出一辙,有据可查,有史可依。如夏朝曾在此建都而称夏县;汉武帝外巡途经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而欣喜万分,遂改名闻喜;永济呢,因境内水利工程永济渠而得名,寓意永远之利。这个名字之所以令人叫绝的好,是因为:永,永桓也;济,救助:合起来就是资助别人,幸福自己,引伸为丰功伟绩,慈悲为怀,谦谦君子。怪不得很多人为小孩取名叫永济,原来含有永垂不朽,人材济济之意。多么吉利的名字,多么吉祥的地名!
永济,不仅仅有名字吉利,地名吉祥的噱头。你可知道“三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何许人也?永济是也。你会背“白山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因一首诗而红了的那幢鹳雀楼在永济;你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争看一部戏本叫《西厢记》,记述有关张生莺莺的故事吗?“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因一部而火了那个寺叫普救寺,诚如斯言,“有情人终成眷属″,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普救寺就在永济;你想了解蒲津渡遗址上的千年黄河大铁牛是干什么的吗?壮哉斯行,正是这四尊从黄河底捞出的大铁牛,旺了这个渡(古蒲津渡),不好意思,它也在永济。
这就是要造访永济的三大理由:瞻仰因一首诗而红了的那幢鹳雀楼(其一);参观因一部戏而火了的那座普救寺(其二);光临因黄河大铁牛而旺了的那个蒲津渡(其三)。至于李存葆叙述的“这山(五老峰)",因为申请国家五A级景点,虽然路过,但因正改造期间而无缘攀登,不能不说深引以为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