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忆回来了》这个短篇探讨余华小说转型的原因,前期他的小说充满血腥和暴力,后期此类型小说写作趋势逐渐减少,很多评论家都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余华亲自做出回答:是因为成长经历。
文化大革命时期非理性的批斗,枪毙,游行以及在医院长期接触到的病痛,死亡和献血都充满余华的童年生活,自此奠定早期血腥暴力的写作基调,诚然,这种写作非常消耗精神世界,白天写作,晚上做梦,可能是一个契机,也或者是机体内部一种拯救,余华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被杀,自此他开始改变写作方向。事情的发生总会有那么一个点,你可以说是身体即将崩溃的一种自救信号。
摘抄:
“因此,文学阅读和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指出了作者写作时想到的,而是指出了更多作者写作时所没有想到的。”
“因为一部小说出版以后,作者也就失去其特权,作者所有针对这部小说的发言,都只是某一个读者的发言。”
“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这个短篇是余华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反思,以及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是如何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中国的经济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四十年走完西方四百年的道路,但也造成历史和现实的不平衡,西北的小女孩想要一双球鞋,北京小孩却想要一架真正地飞机;过去的女孩连谈对象都羞羞答答,而今天的女孩却可以公然到医院做人流手术。社会面貌全非,人们来得及认识自己嘛?心理问题成为常态,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寻找自救的道路呢?余华选择讲故事,我们呢?
摘抄:
“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这篇是余华对于家庭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的探讨。
在以前中国,家庭价值观非常重,那个时代社会充满束缚,个人必须投身集体才能表达自我诉求,但这种自我诉求必须和社会准则一致,这意味着个人自由不多,而家庭成为唯一发挥自由的空间,所以成为社会连接的最小单位。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是自觉维护珍惜家庭内部团结——这在外部高压环境下的最后一点自由空间,所以那个时候关于婚外恋的社会伦理道德谴责非常严重。
后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利益和金钱至上代替了社会伦理道德,个人主义在这样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兴起。
社会束缚的消失,那些让人们感到自由的家庭变地不再重要,家庭不再是承担社会功能的载体,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舞台可以发挥自由,家庭自由不再会是维护和珍惜的对象。
于是婚外恋变多。
以前一直觉得为什么以前那个年代的人家庭牢固,婚外情少(相比于现在),而且现在婚外情越来越多,大家也司空见惯?余华老师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观点。
摘抄:
“其实,强调个人价值和遵守家庭价值之间本来不是矛盾,问题是我们的发展太快了,短短三十多年,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从一个人性压抑的时代来到了一个人性放荡的时代,从一个政治第一的时代来到了一个物质至上的时代。”
2024.2.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