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呱呱
你好啊,我是吴呱呱。
《辩护人》里,有句话说过:
“电影的现实意义大过电影本身。”
确实如此。
很多时候,电影里故事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生活又不是电影,电影拍得不满意,可以彩排,重新来过。
可是,对生活的不满,却没有机会重新开始。
说到电影,你可能第一个念头是娱乐消遣,以及看自己的偶像表演。
如果再问你,如何制作电影?
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人物、场景、摄影师、道具。”
我也一样。
直到,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电影的很有意思的书籍《认识电影》。

这本书经过了前面13个版本的更迭后,以更为先进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然,迄今为止关于认识电影的书籍有很多种,但这本书却始终经久不衰。
作者路易斯·贾内梯,不仅仅是电影人、影评人、电影理论家,美国克利夫兰凯斯西储大学荣誉教授。
他出版过多部雅俗共赏的作品,代表作有《认识电影》《美国电影大师》《闪回:电影简史》《戈达尔及其他:电影形式论文集》等等。
阅读后,我才发现制作一部电影,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当我们谈论电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一部电影它包含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以及意识形态。
每个部分也都有其讲究,可以细分成很多个种类。
譬如,单是摄影就包括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镜头、角度、光与影、色彩、镜片、滤镜和底片,以及数字革命。
每一部电影采用什么样的摄影手段,也取决于这部电影的题材。
比如,电影《纯真年代》,它描述的是19世纪9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禁忌之爱。
所以,这一部电影采用低饱和色彩,像是泡过褐色墨汁的褪色照片一样,来衬托出上流社会保守的价值观。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它是否能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电影的情节、演员、剪辑,还取决于这部电影的声音。
而电影的声音,也包括历史背景、音效、音乐、歌舞片、语言。
有时候,一些无法表达出来的情节,也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同时也能节省经费。
所以,当我们分析电影声音时,不妨自问这部电影是如何安排声音的?这些声音是否经过后期的处理?声音处理是简洁的还是紧凑的?电影的主题音乐属于哪一类?是原创还是摘自其他音乐?背景音乐是为了渲染气氛,还是凸显台词?
合上手中这本《认识电影》后,我决定以后看电影不仅仅是看电影的情节,还要看这部影片的拍摄技巧,不然很浪费幕后人员的心血。
虽然说,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的教材,但这本书不仅适合学习电影的小伙伴,喜欢电影,想了解电影的拍摄手法的小伙伴。
还蕴藏着一个时代的电影历史,具有收藏价值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