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是我加入Shanghai Greeters后第二次做Shanghai Greeters,相约在上海虹口区的著名地标,1933老场坊。
上午10:40第一眼见到Gabriel,Greeters群里的男性小伙伴,很友好,我们坐下来简单聊了一下各自的工作,Gaby是在一家有名的制药公司工作,复旦药学专业。顺便交流了一下当greeters的经验,很巧,都是我们的第二次接待。
11:00等到“带领者”Miranda妹妹带着老外一家子到了,Miranda,第一眼就是好时髦的girl,一头金发,我俩还奔向对方各种拍拍手,感受就是亲切又熟悉。
接待的是一家5口人,新婚夫妇俩上周刚结婚,这周蜜月去了好几个城市,带着各自的妈妈,以及新郎的弟弟。新娘子Liz是澳门人,abc,性格超好,嫁了个美国德州人,新郎Ben是比较技术宅的四眼哥哥,新郎弟弟Brian帅气并腼腆,婆婆Anna是做护士的,丈母娘是澳门人,会说普通话,俩亲家还是头回见面旅行,但语言不通。
我对1933老场坊的认识是当时跑男有一集作为取景地,一路听着mi妹妹的讲解,英语好溜,我趁机一起听、看、学。
以前听到1933老场坊的时候,我脑袋里想到的是富有时代感的怀旧复古的地方。不过事实上这里也的确存有艺术的气息,50公分的混凝土设计,透明钢化玻璃制成的空中舞台,1933独有的厚重感。
在带领他们从内到外观摩了一圈以后,我开始和Mi聊了起来,Mi是今年海事大学毕业,英语专业,目前在一家做绿色健康色拉食品公司做兼职工作,老板是欧洲人,对外交流完全靠她和另一个中国妹子翻译。她说今年研究生没考上,准备再复一年考复旦研究生,好有拼劲的girl!
逮着机会要与新娘婆婆对上话,同行相遇总要聊点什么。当时在8个人互相介绍时,当Mi对着我说婆婆也是护士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虽是护理专业毕业,但工作后有点走偏,虽然目前仍能接触到专业,但因专业性强,并不方便用英语交流,我心想,废了,如何将我的工作内容说清楚本就是一件难事。
走到了廊桥那里就与婆婆开聊了,先跟她说明自己目前的工作内容,相当敷衍2333,然后询问她的工作,她好像是类似助产士的工作,接生宝宝的,我有提中国的医疗环境很复杂,她说美国一样。我夸她年轻,实话,她长得既亲切又年轻,看不出都有2个28,29岁的孩子了,她对着我说了god bless u2次,哈哈。
1933参观结束后,我们出发去甜爱路四川北路,Mi带着我们去乘公交车,在车站等了许久,我们和新郎、新娘聊开了,新郎、新娘真是绝配,Ben说他姐姐评价Liz是女版疯狂的他,我实在是觉得好浪漫,虽然Liz脸一拉,说我才不crazy,好可爱。Liz一身小麦肤色,特健康,她说自己经常被认为是印尼人,或者是菲佣,还有为此遭到歧视的乌龙事件。接着她又提到我们三个greeters看起来像是很熟的朋友,在得知我们之间也是第一次见面时感到很惊奇,我说:我们的性格也很开放,我也愿意结交不同的朋友,于是加入Mi的队伍。他们听后点头。最后他俩秀恩爱,撒一把狗粮,我们还特地解释了一下,虽然好难啊哈哈。
终于公交车来了,我们依次上去,期间上海阿姨还和外国婆婆互相谦让让座。新郎看到我带着袖套,我也顺便解释了一下自己太阳过敏,但其实是晒伤啦哈哈,我又浑水摸鱼。车子到站下来就是著名的甜爱路,太适合新婚夫妇手牵手走,这条路已经红了很久了,老网红了,被誉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新娘子和新郎官跑去马路对面的涂鸦区留下了合影,特别甜,我们一起看了甜爱路得名的由来,也看到了邮筒,接着往溧阳路那边走。
路上我突然想到工作中碰到医院将宝宝搞错的纠纷,于是尝试着告诉婆婆,叙述过程很艰辛2333,但大致意思还是懂了,婆婆说美国人更喜欢起诉,哈哈这个我在俄罗斯剧里听说过,原来是真的,她说顾客会因咖啡太烫而投诉,她嘲讽道:那是咖啡好么,本身就该是烫的!好可爱,这种吐槽精神绝了!
只听Mi说到“万寿斋”,到了我才倏地回忆起那时候还在和“老师”谈恋爱的时候经常在海伦路这一带溜达闲逛,曾吃过一回万寿斋的冷面,特别好吃,当时吃完就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说这是网红店,距离上次吃也要2年了,现在红火依旧,只是身边多了其他的小伙伴。于是Mi让大家到隔壁的小吃店占座,她和Liz排万寿斋的长队,让我帮忙买点吃的,于是我慌得胡乱点了一通,买了4份冷面、4份冷馄饨,2两生煎,上菜以后我后悔了,Ben说会不会太多,我只能勉强开玩笑说我可以解决掉它们,当发现不好吃时,我已经无地自容了,等Mi她们俩过来,带来的一份芝麻酱面和小笼那么好吃,我内心是奔溃的,原来那些是怎么也吃不掉了,只好硬着头皮打包带走,我承包了一半放在包包里。这一件事我和同事们分享,自嘲道老外会不会以为我是他家店的托儿。事后我也反省自己,第一下不了决定完全可以询问Ben的建议,不需要完全做主,第二任何时候点菜谨慎为之,不够可以再点,总比点了不吃最后浪费食物好。
吃完我们向多伦路进发,因为下午为他们报的书法班地点在那里。多伦路文化街,一条极具格调、悠闲氛围的马路,有卖老上海特色的古玩古董店,及书法画廊,处处透露着艺术的气息。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我鲜少逛,当感受,熏陶,提升些许艺术修养。
最后一站—书法班,隐藏在一家艺术展览馆的6楼,打开门,教室充满着浓浓的中国艺术氛围,一群年幼的孩子们在练习书法,因我们的关系,他们被撤走到隔壁一间教室。
铺宣纸,研墨,Let's get this started!
关于到底今天学写什么内容,Liz认为大家学写自己的名字最有意义,而书法班方老师认为不需要这么拘泥于此,完全可以选择挑选自己喜爱的图形进行临摹,而不用刻意去懂汉字的意思。我目测方老师典型艺术家脾气,赶紧打圆场请求他先由着姐姐的意思这么写,等写完再说。于是方老师把每个人的音译名都打了个样儿,他们一描一画地就开始了,我全程围观。
我发现书法魅力原来比我想象还要大,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成为其情感、情绪的发泄。在观察了所有人的作品以后,方老师又重新分配根据个人特色风格的字体进行描摹,Brian写草体特别有感觉,Ben则在象形文字上更能凸显其功力,最后大家都写得畅快淋漓。

书法班结束后,和大家依依不舍告别,与gaby童鞋就一起撤了,带了4个多小时,收获颇多。
回程路上,还了解到gaby业余时间参加话剧团的演出,真是人不可貌相2333,斯斯文文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他对话剧的热忱,对演绎的执着,我感叹:人生得一爱好,愿倾尽身心投之,何其不是一种幸?
参加任何活动,我都特别享受与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交流的过程,我可以接触到与自己所处截然不同的领域,看到各种各样人生的可能性,以得到对自己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的启发。
记得读到奥普拉的《我坚信》中写到这样一句话:我不想活出个闭塞的人生——麻木到感受不到、看不到。我想要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去探索一切的可能性,去体验每一种层次的快乐。
深以为然。
除了greeters接待有点任务性质的活动以外,我最近独自参加陌生人组织的各类活动也增多,其中有辩论,有品酒,有闻香,有两日游,这些带给我的体验每一次都不一样,我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会学习组织者的演讲力,领导力,表现力,我希望未来也能有机会成为这样的活动组织者,带给参与者快乐,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快乐满足。
这也是我坚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