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文虽然已从教材中删去,但是这一类的课文在教材中仍然存在。分析解读这一篇教学设计,可以收获这一类文体的教学要思考。有文化内涵的文章,一定是通过特定的事物来表达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 由物质到精神、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平面走向立体。不能止于情感,要向前走一步,走向意象和文化。
一、引入课文
1、出示两首和风筝有关的古诗
2、猜猜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此处导入一石二鸟,课中还要用它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即互文解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通读顺,想想课文到底写了什么。相机教学“憧憬”和“倏”,根据偏旁一教。
2、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朗读
3、根据总起段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三、研讨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把体会到情感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相机指导“精心”的用法,可以换一个词语吗?为什么叫“幸福鸟”?
用偏旁指导“偏偏”的用法,然后指导朗读
村里人“羡慕”什么呢?再读导入时的诗句
理解“大惊失色”和“千呼万唤”,用书中的情景解释,用上引入时的诗句,互文印证。
2、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呢?指名说。
有可能找到吗?不管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四、拓展文本,感知风筝文化
拓展歌曲、现代诗和鲁迅的文章,写下自己心中的风筝。
此教学设计是常规的线性设计,亮点如下三个
一、陌生化的引入。此处的引入不止为激趣、不止为初步认识,也不止奠定基调,了不止为下文作铺垫,而是要和下文形成互文印证。
二、陌生化的小结。常规的小结方法:再来回顾一下课文,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个什么什么。王老师是补充句式: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三、拓展文本材料的多样化,有歌词,有现代诗,还有鲁迅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风筝在中国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玩具,还是自由、希望、快乐、思念、漂泊。
出色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老师对文本深入细致和独特的解读,是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