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被空间和时间这两堵大墙死死地压缩在肉身的牢笼中,唯一能够让我们越狱的就是知识。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这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在座的各位今天都不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了,有的人可能还看过很多遍。
这部影片是1995年上映的,我还记得当年在租录影带的地方,看到它的时候它还叫《刺激1995》。现在23年过去了,网上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和各种分析,相信大家也都看过不少。
所以,今天我选择这样一部电影,来和大家分享,其实是很不讨巧的,因为很可能你分析得再好,也都是在拾人牙慧。这部电影能讲出的东西其实就那么多,希望、自由、才华、毅力……。
而且各种角度也几乎被穷尽了,有人文的角度、情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甚至连男女关系的角度都有,我在准备这次分享的时候,就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评论说,任何一部励志电影,女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唯独《肖申克的救赎》是个例外,女人非但在这部影片里不重要,而且还是一个反角……即使聪慧如安迪,但是他在情感上也是个白痴……等等。
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角度的剖析,到最后一定是提炼出一些道理。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些道理不好啊,这些道理都很好,甚至我们常常能为通过看一部电影,明白这些道理而感到高兴。但这些道理,都是别人的道理,它和我们自身,始终隔着一层东西。
我们常说“这个好有道理啊!”这只是你的一种感觉。这个道理行得通吗?这个道理对你真的有用吗?我看不一定。如果真的那么有用,那每个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对吧,但结果显然不是的。
为什么“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道理是解释问题的,而过好这一生,是要解决问题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部电影,如果只停留在讲“道理”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我想尝试换一个角度,看能不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和大家重新温习一下这部经典电影。
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分享: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它强化了很多对我来说很重要的“概念”,并不断鼓励我去践行它们。每当我对生活失去勇气的时候,我就会看看这部片子,用我在现实中的数据,不断喂养这些概念,让它们在我心中不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重点和大家分享五个概念。
先说第一个概念——自由
我们都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由。可以说安迪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整个影片,从天台上喝啤酒的小试牛刀,到监狱上空放着自由之歌,再到最后他爬出充满恶臭的下水管道,在暴雨中张开自由的双臂的那一刻,影片达到了高潮。
“自由”,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个词!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真的理解了什么是“自由”吗?
百度对“自由”是这样解释的:
自由,是没有外在障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这个定义,比较符合我们对“自由”通常的理解:通俗点说,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就像《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那样,我想任性,我就任性,我想倔强,我就倔强,你能把我怎么样?
但这个真的是自由吗?
之前听过一句话,很有意思,是这样说的:“所谓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这个解释,就和我们以往对“自由”的理解,很不一样,开始有点意思了。
后来,我又在吴伯凡老师那里,听到了他对“自由”的解释,不过他在解释“自由”之前,他先说了另一个概念,和“自由”很接近,叫“自在”。
我们经常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说“自由自在”,但吴伯凡老师说,自由跟自在是很不一样的。
“自在”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自己在那里”。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喜欢放假啊,因为自在嘛!我想睡多久睡多久,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做出选择,或者换句话说,有没有选择对我们来说无所谓。上班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选择做某些事情,选择不做某些事情,因为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但你可能会说,放假的时候,我选择睡觉,我选择打游戏,我选择旅行,这也是要选择的啊,你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这里,其实又牵扯出了今天要说的,第二个概念——选择压。
所以说,当你把电影以“为我所用”的心态来分析的话,你会发现电影里面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而且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选择压”?我们都学过物理,为什么有电流,因为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有一个“压力差”,我们叫“电压”;我们打开水龙头,水为什么会流出来,因为有水压。
你看停电的时候,往往会停水,但一楼还能有水,而上面的楼层基本就没水了,我们就得提着桶到一楼家去借点水,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为什么高层没有水?因为高层的供水,是靠压力泵把水压上去的,这个就叫“水压”。停电了,压力泵就无法工作,也就没有了水压。
那么我们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需要什么呢?答案是,要有“选择压”。
什么叫“选择压”?就是“选择”与“选择”之间的压力,就像电压需要电位差之间的压力,水压需要水位差之间的压力一样。
你选择这个和你选择那个,之间是要做出权衡的,它将影响你的下一步行动,说重一点,它将影响你接下来的生活,甚至你的人生。
这个“权衡”就是我们说的“选择压”。在有“选择压”下做出的“选择”,才能称其为“选择”。没有“选择压”的选择,就不叫选择,或者说叫伪选择。
比如放假的时候,你选择睡觉,还是选择看电影,或者选择打游戏,这些选择之间是完全没有压力的,你选择任何一个,对你来说,都可以说正确。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选择,就不叫选择。
而你上班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不可能选择上班和同事长时间的聊天,因为那会影响工作,老板会骂的,搞不好自己会被开除,开除了就没了饭碗,没了饭碗就会饿死,这个压力山大啊!
现在,我们再回到“自由”这个话题上面。什么叫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说明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己”。就是什么都要由我自己做出选择,这才叫自由。
在肖申克里,所有的犯人,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选择或者是被动选择,这是不自由的。那为什么又说安迪是自由的?因为安迪总是自己做出选择:
刚入狱的头一天晚上,他选择不哭。他是自由的;
放风的时候,他选择自在像是走在自家的花园。他是自由的;
在天台劳动时,他选择为队长避税,给狱友每人争取来两瓶啤酒。他是自由的;
他宁可被关禁闭,也要放那首象征自由的歌曲。大家还记得吧,当安迪从禁闭室放出来的时候,狱友问他什么感觉,安迪说,这是他最舒服的一次。因为他享受了自由。
他选择用“两百年也挖不穿墙的榔头”最终走出了监狱。这一切的一切,安迪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别人都没有。
所以,安迪虽然在监狱里,但他始终是自由的。
我们现在对“自由”这个概念应该更清晰了,我们再来梳理一下:
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主动来干,你自己主动做选择、自己主动做决策、自己主动做判断,并且你要主动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带来的后果,这就是自由。
别的犯人害怕被揍,害怕被关禁闭,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别说放着歌曲,还把狱警锁在厕所里,紧闭办公室大门,直到警察破门而入。但是安迪敢,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即使最后挨揍、关禁闭,他也愿意,因为他愿意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
所以,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选择自由是有压力的,自由不是别人给的,自由是我们主动争取来的。
在肖申克监狱里,最主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瑞德,一个是安迪。
瑞德的主动,体现在经营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叫打造个人品牌。监狱里每个人都需要瑞德,安迪这么牛的人,他也需要。因为他能从监狱外面搞来任何东西,他可以让“他的人”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福利,比如去监狱外面干活。
安迪也是主动的,但请注意,他的主动和瑞德的主动是不一样的。安迪的主动,是主动之再主动,比瑞德的主动要高出一个层级。
我们先来解释下什么叫主动?
主动,就是在你面对的场景尚未发生之前,你就定好了行动的准则。
比如在职场,我们大家都有经验,那些主动做事的人,不是说老板交代一件事,他们做一件事,这不是主动,很多事老板还没交代,他们自己就主动做了,这样的人才是主动的人。
瑞德之所以能搞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主动在监狱里,构建了一条自己的人际关系传送带,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进去,它就可以自如的传过来。所以瑞德让这个不自由的监狱里,有了自由的贸易。
安迪因冤入狱,他选择不哭;放风时,他选择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悠闲。这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如果他不主动,他是做不到的。
但如果安迪仅仅做到这些,那他和瑞德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我们刚才说了,安迪的主动是“主动之再主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心理学早就对这种行为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前摄行为”。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三个概念。
前摄行为是指,这个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的,而且在一个事态下,它还能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所牵制。
瑞德虽然在监狱里可以呼风唤雨,但他只能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行动,一旦规则被打破,他是没办法扭转局面的。
安迪不一样,他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由”,他用一把“200年都挖不出去的锤子”挖了20年,最终反过来控制了被囚禁的局面。所以,安迪是肖申克里唯一可以逃出去的人。
安迪另一个“主动之再主动”的场景就是,安迪不但逃出了肖申克,不但卷走了典狱长的脏款,还将典狱长和狱警队长绳之于法,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电影中还有一个经典桥段:一个叫老布的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差点精神崩溃,最后在外面实在是活不下去,最后自杀了。后来,那个黑人瑞德也出去了,他和老布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如果不是安迪,瑞德也就自杀了。
可问题是,安迪也被整整关了20年,他怎么没有被监狱,也就是瑞德口中的“体制化”锁死,反而逃出监狱后却风光无限,过着阳光、沙滩、海洋的浪漫生活?
如果你理解“舒适区”这个概念,就能看明白这一段的情节,其实是在帮我们理清到底什么才是舒适区。
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每个囚犯也肯定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包括老布也包括瑞德。那为什么他们离开监狱后,却又渴望再次回到监狱,回到那个让他们根本不舒适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他们无法忍受环境改变带来的痛苦。
所以,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如果你习惯了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哪怕这个老方法让你再不舒适,它也是你的舒适区。
安迪虽然被被监狱关了20年,但他没有被这20年简单重复的生活锁死,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帮助监狱长洗黑钱,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相反,其他的囚犯也渴望自由的生活,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没办法走出舒适区。而安迪始终在舒适区之外。
为什么在肖申克里,只有安迪可以逃出去,而别人都不能?我们用一个心理学的思维模型——“情绪ABC”理论,就可以很好的做出解释。
我们在外部刺激和作出反应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刺激行为模式,而是一个ABC模式。
A:诱发刺激
B:信念反应
C:行为结果
对同一个刺激行为A,由于背后的信念B不同,我们会做出不同行为决策C。
安迪的信念是“永不放弃”,瑞德们的信念是“体制化”,所以安迪“忙着去活”,瑞德们“忙着去死”。
面对同样的事情,大家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差距就在于:背后的决策信念。
什么叫牛人?就是面对相同的环境,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
今天我们用四个概念:自由、选择压、前摄行为、舒适区,和大家分享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用这种方式和大家分享,其实也是一次小的对“创新”的尝试。
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五个概念——创新。
熊彼特曾说过:“创新性来自于哪里?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组。生产要素怎么重组?关键在于我们要重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我们只有掌握了更多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多解释世界的方式,才能打破我们过去经验世界里各要素的关系,用新视角来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组,进而创新。
所以,今天的分享,实际上是我自己对消化电影这件事,通过改变了一些要素,并进行了重组,而做的一点创新的尝试。这些认知可能会有偏差或者错误,但我相信,这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些角度,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